维基百科讨论:命名常规 (人名)/存档2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關於藝人條目應該是用本名還藝名的問題

參見User_talk:Owennson#關於潤娥。很多時候,藝名比本名要常用得多,根據命名常規,個人認為應該悉數移至較常用名。以討論中提到潤娥為例子,潤娥搜索結果結果超過70萬,反觀林潤妸只有不足1萬,差異非常明顯。其他語種也是使用較常用的藝名多於本名,當然如果本名比藝名常用的話,便移至本名,重要的是哪個常用。最後希望得出共識,是否有需要將藝人條目悉數移至常用名,請求得到社群的意見,謝謝。—AT 2016年9月27日 (二) 07:51 (UTC)

(+)同意:取了藝名就是希望大家能盡量叫她這個名字,不然何必取藝名?她是藝人不是嗎?尤其當藝名確實比本名常用時,更是應該稱呼藝名。話說回來,AT君怎會用日文google來搜尋(她不是韓國人嗎?)?AT君知道有{{google}}模板嗎?-游蛇脫殼/克勞 2016年9月27日 (二) 09:29 (UTC)
因為人在日本。不過不太影響搜尋結果。google模板還是第一次知道啊,謝謝告知。—AT 2016年9月27日 (二) 09:33 (UTC)
只是有一堆人連本名也破壞而已。很明顯地連參考資料的連結都沒去點一下就胡改一通。太妍(本名金泰耎,不停被改成「金太妍」或「金泰妍」,就「妍」字而言更應改成「姸」)、Sunny(本名李純揆,較少被破壞)、潤娥(本名林潤妸,只見台灣人強行改成「林潤娥」,倒不見有人改成「允兒」的)、徐玄(本名徐朱玄,這個被大陸用戶破壞成「徐賢」比較多)的條目都有類似問題。--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16年9月27日 (二) 09:44 (UTC)
破壞可以通過保護和封禁解決,但是這與標題使用常用名沒有衝突。—AT 2016年9月27日 (二) 09:53 (UTC)
似乎用藝名比較適合,但本名可寫入條目首段。這樣如何?Wetrace歡迎參與人權專題 2016年9月28日 (三) 02:58 (UTC)
如果是公開資訊,理應添加。—AT 2016年9月28日 (三) 03:03 (UTC)
  • (!)意見:还有张艺兴也是一样。由于万恶的中国广电总局在作祟,所以内地媒体只能以本名「张艺兴」来称呼他。不知道中国大陆以外是什么情况,是用Lay的多还是用张艺兴的多?--Dabao qian留言2016年9月28日 (三) 14:23 (UTC)

欧美人名姓,名.中间名首字母的表记法

在尝试维护WP:传统百科全书条目专题的红链, 关于人名的内链,例如 舍勒,C.W. 很多其实都有相应页面的,例如这个对应的卡尔·威廉·舍勒。 这种姓氏汉译,而名和中间名用首字母缩写的标记方法,姓和名间应以中文逗号还是英文逗号隔开?参阅此页面(WP:命名常规_(人名)),未找到相关指引。

Abacn留言2017年1月24日 (二) 02:31 (UTC)

前面这种是完全照搬外文的翻译吧,感觉不是标准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应该存在于百科之中。——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7年1月24日 (二) 05:38 (UTC)
直接重定向就好。毕竟中国大百科的西方人条目标题译名都是这样,甚至还影响了一批其他的百科全书,也采用相同或类似的命名方式--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7年1月24日 (二) 07:18 (UTC)


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俄文字母问题。例如巴枯宁,Μ.А.巴枯宁,М.А.,分别复制自世界历史和政治学分类,长得一模一样,但实际上两个M都不相同(且编码都不是英语的M,UTF-8编码分别是CE9C和D09C),感觉这种重定向完全没必要,还是暂时不管人名部分算了。Abacn留言2017年1月27日 (五) 18:21 (UTC)

拜占庭皇帝条目标题该如何命名?

遍观其他语音拜占庭皇帝条目,基本都以教名+序号+姓氏或绰号为标题。以约翰五世_(拜占庭)为例,他统治时,使用的称号为约翰·帕里奥洛格斯,日后的西方学者为方便研究,给他加上序号五世,自此西方学界普遍以约翰五世·帕里奥洛格斯称呼之,如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约翰五世·帕里奥洛格斯本身就比约翰五世_(拜占庭)更合适,诸如此类如约翰一世·齐米斯基斯胜过约翰一世 (拜占庭),尼基弗鲁斯二世·福卡斯胜过尼基弗鲁斯二世,但近日Zhxy_519等因此类条目标题命名产生分歧,为规范命名,形成共识,欢迎就拜占庭皇帝命名进行讨论。本人倾向于教名+序号+姓氏或绰号的命名方式,各位意向如何?--Palaiologi留言2017年1月24日 (二) 15:35 (UTC)

同意楼上的意见。中世纪以降罗马皇帝来自于不同的家族,有必要指出。况且希腊语就是这样的顺序,名从主人嘛。Dobranoc留言2017年1月25日 (三) 01:14 (UTC)
同意层主意见,类似的,现在的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也是用这一类型命名。而且本人一贯觉得能不用括号就不用括号,须知道用括号的话打字还要切换中文全角到外文半角,非常不方便。不过巴列奥略王朝诸帝的姓氏译名可以商榷,是用“巴列奥略”(史书上多用)还是“帕奥洛斯”(新华社标准译名)可以考虑,而“帕奥洛斯”的译法是不正确的。更好的方法是放到客栈里供大家讨论。——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7年1月25日 (三) 05:45 (UTC)
@PalaiologiDobranoc蘇州宇文宙武相关命名争议颇大,建议交互助客栈讨论以达成共识。--写字板留言2017年1月26日 (四) 13:52 (UTC)

西班牙君主命名问题

Felipe作为西班牙君主名曾有一段时间常按照约定俗成的传统译名翻译为腓力,用于非君主贵族时翻译为费利佩。随着费利佩六世的即位,部分用户对西班牙先前君主译名产生分歧,Zhxy_519君将腓力二世 (西班牙)腓力三世 (西班牙)移动至费利佩二世 (西班牙)费利佩三世 (西班牙),有用户觉得不妥又将费利佩二世 (西班牙)费利佩三世 (西班牙)移动至腓力二世 (西班牙)腓力三世 (西班牙)。至于费尔南多和费迪南等翻译问题也值得讨论。新译名虽然更接近本国发音,但传统译名使用范围更广。传统译名虽然使用普遍,但中文维基六个西班牙Felipe国王条目有两个以传统译名腓力为条目名称,而又四个以新译名费利佩为条目名称,这样难以追溯本源,有费利佩六世却没有费利佩二世、三世,有腓力二世却没有腓力一世,条目命名之混乱加剧读者疑惑。本人倾向于使用新译名,以追溯本源,为形成常规,避免无所谓的关于西班牙君主译名的混战,欢迎各位讨论。--Palaiologi留言2017年1月26日 (四) 02:53 (UTC)

支持用新译名,现在的西班牙国王,英语世界也都用Felipe而非Philip。至于先王叫Felipe,如今的学术专著也多译为费利佩而非腓力,见《西班牙通史》。Felipe(费利佩)符合名从主人,而且我们维基百科应该与时俱进。——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7年1月26日 (四) 03:31 (UTC)

關於斯拉夫人名命名方法

命名常規中說優先使用雙名,但是我大概掃了幾眼,發現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阿列克賽·康斯坦丁諾維奇·托爾斯泰(不過這兩位也只能用全名了)、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都是用的全名,雙名的我沒發現幾個只看到了列夫·托爾斯泰馬克西姆·高爾基(此人用不了三名法),並且俄語版一般也都用三名法(姓,名+父稱,和中文不太一樣),所以我建議將命名常規改爲優先使用三名法。——杰里毛斯留言2017年6月30日 (五) 04:04 (UTC)

@TEntEn4279:優先使用三名法的一般都是斯拉夫的吧,所以我覺得直接改關於斯拉夫人名命名方法就好了。——杰里毛斯留言2017年6月30日 (五) 09:08 (UTC)
已修改支持理據。4279計算過程 2017年6月30日 (五) 09:10 (UTC)
(=)中立我還是覺得有常用的譯名>先得先到,不過有常用譯名的不多,另外很多國家都有很長的甚至4節,不過我算是喜歡用全名的,例如雅克·布歇·德克雷弗克德·彼爾特英语Jacques Boucher de Crèvecœur de Perthes雅各布·弗里德里希·馮·阿貝爾英语Jacob_Friedrich_von_Abel埃米利亞諾阿·伏伽德羅·德拉·莫塔義大利語Emiliano Avogadro della Motta—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蘭斯特對話貢獻)於2017年6月30日 (五) 12:44 (UTC)加入。
@蘭斯特:您舉的例子都不是斯拉夫人,不屬於討論範圍。貌似俄國人稱呼上司和長輩都用“名+父稱”,所以我建議使用“名+父稱+姓”。——杰里毛斯留言2017年6月30日 (五) 12:55 (UTC)
阿我不是說很多國家。--Zest 2017年6月30日 (五) 13:08 (UTC)
俄语里一般称呼人名都是名+姓,一般不会加上父稱。所以我认为常用优先,除非有歧义,没有必要“名+父稱+姓”--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7年6月30日 (五) 13:32 (UTC)
@Shizhao:也對,不過與長輩面對面時要加父稱吧。——杰里毛斯留言2017年7月1日 (六) 02:31 (UTC)
(+)支持三名法。——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7年7月1日 (六) 16:06 (UTC)
(+)支持三名法。俄罗斯人互称或者指代第三人使用名字+父名很常见。其实严格说来,应该是俄罗斯或苏联人用三名法,不是“斯拉夫人名”。Dobranoc留言2017年7月8日 (六) 20:41 (UTC)
@Dobranoc:难道说其他斯拉夫国家就不是吗?——杰里毛斯留言2017年7月9日 (日) 06:37 (UTC)
只有东斯拉夫是这样。Dobranoc留言2017年7月9日 (日) 19:49 (UTC)
(+)支持採用三名法。--el caballero de los Leones (Ajouter un message) 2017年7月16日 (日) 15:13 (UTC)

改成“部分斯拉夫人的命名”

將“斯拉夫”改爲“東斯拉夫”。——杰里毛斯留言2017年7月14日 (五) 07:16 (UTC)

因爲原文是“部分斯拉夫”,所以以原文名爲準。——杰里毛斯留言2017年7月20日 (四) 08:17 (UTC)

@TEntEn4279蘭斯特Shizhao蘇州宇文宙武Dobranoc:@唐吉訶德的侍從:當時弄錯了名字,請各位重新發表意見。抱歉!——杰里毛斯留言2017年7月20日 (四) 08:31 (UTC)

俄语wiki都是二名法为主....--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7年7月21日 (五) 01:46 (UTC)
@Shizhao:不是吧,我把俄罗斯人中infobox贴的人物都看了一遍,除了彼得大帝亚历山大二世伊凡雷帝娜塔莉·伍德之外(前三个都是君主,最后一个貌似不是俄罗斯国籍),俄语维基百科都使用的是“姓,名+父称”。不过很多其他国家的人俄语维基百科使用的是“姓,名”。——杰里毛斯留言2017年7月21日 (五) 07:33 (UTC)
啊,我看的时候忘了俄国人这一条了。俄语wiki的命名方式应该是沿袭苏联大百科的命名方式--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7年7月21日 (五) 08:03 (UTC)

問:台灣外籍棒球手的中文名字

兩個或三個中文字加兩個英文字母的命名方式(例如:馬帝斯S.M利多L.R艾勃M.H吉彌J.W凱文K.H等),似乎與維基百科:命名常規 (人名)的要求不符,是否應該改用音譯「XXX·XXX」的格式呢? --Qui cherche trouve 2014年4月10日 (四) 01:35 (UTC)

有沒有中華棒球總會或者所屬球團的官方中文登記名稱?Lovewhatyoudo (follow-your-heart) 2014年4月10日 (四) 14:50 (UTC)

提請命名常規(人名)確立為指引

命名常規(人名)修訂

有用戶於題述方針增加數個例子,特此通知。如有異議,請七日內提出。若然異議,則再細議。不然則視之為通過。--J.Wong 2018年4月30日 (一) 13:05 (UTC)

提議修改命名常規#歐洲貴族條目名

現行條文

欧洲贵族

  • 在名称正确的前提下,以首次编辑者的意愿选择去决定是使用常用名称(如卫奕信)还是包含爵位的全称。
  • 在出现多位同样爵位的继承者的情况下,采用“爵号+全名”(无空格)的方式去表示条目名称,而非一般的后面加空格括号消歧义。除非在两个国家有一模一样爵位和人名的情况下,才使用括号消歧义的情况。
  • 多个名称重定向的情况下,条目名称以“先到先得”优先,以常用名称为主。内文开头称呼使用全称。
提議條文

欧洲贵族

  • 官方譯名第一優先,例如戴卓爾夫人彭定康
  • 如果主角聞名於世之常稱無歧義,則應用其常稱為條目名稱,例如「姓」、「名+姓」、或「爵號」。
  • 若仍有歧義,可使用「爵號+全名」;使用「爵號+全名」仍有歧義時,方使用括號消歧義。

修改原因:現時「爵號+全名」不必要地過長。在下認為條目名越簡短讀者就越快認出主角是何人。在條目正文首句才並列爵號及全稱。118.143.147.130留言2018年4月20日 (五) 13:56 (UTC)

在下認為仍有歧義時「括號消歧義」或「爵號+名+姓」皆可。118.143.147.130留言2018年4月30日 (一) 09:46 (UTC)
我不反對匿名IP的方案,但反對上面的修訂,因為「姓名」、「爵號」和「爵號+姓名」三者並存的做法比現狀更多變化,失去了規範的原意。--ClitheringMMXVIII 2018年4月30日 (一) 15:08 (UTC)
  • (+)支持修改。--【和平至上】💬📝 2018年4月21日 (六) 07:19 (UTC)
  • (?)疑問“若主角只有名字”用地方+姓名。为什么不用姓名 (地方)消歧义?--Leiem签名·留言2018年4月21日 (六) 13:19 (UTC)
  • (+)支持:没问题,很好。--相信友谊就是魔法CuSO4正在努力提高知识水平 2018年4月27日 (五) 09:33 (UTC)
  • 現交付公示,為期七日。期內如無合理異議,則視為通過。--J.Wong 2018年5月4日 (五) 06:58 (UTC)
  • (+)支持“官方译名第一优先,例如戴卓爾夫人彭定康”此条,例如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的汉译名为麦理浩,而非克劳福德·默里·麦克尔霍斯。(-)反对“如果主角聞名於世之常稱無歧義,則應用其常稱為條目名稱,例如「姓」、「名+姓」、或「爵號」。若主角以爵號聞名於世,條目名稱應用其爵號,例如威靈頓公爵第一代蒙巴頓伯爵第三代巴麥尊子爵諾斯勳爵”以上内容。在下认为,若某英国人物以爵号显于世,则其条目应以爵号+姓名为标题,如英文维基百科Wellington以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为标题,威灵顿以封地显于世,中文维基百科应以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为条目标题。(+)支持“如爵號與名字同等聞名或無法判斷,條目名稱應遵從中國貴族慣例,不書爵號。例如亨利·梅特蘭·威爾遜伯納德·蒙哥馬利。”此条,若某英国人物爵号与名字同等闻名或无法判断,如爵位为晚年获封,且名号不显时;或其以本名闻名者,应以其本名为标题,而不加爵位,如Robert Walpole的Earl of Orford为其晚年获封,并且其名号不显,其中文条目标题应为罗伯特·沃波尔,而不是第一代牛津伯爵罗伯特·沃波尔。Horace Walpole的Earl of Orford为其晚年袭封,且名号不显,应以霍勒斯·渥波尔为标题而非第四代牛津伯爵霍勒斯·沃波尔。(+)支持“若主角只有名字(而無姓氏)則可用「地方+姓名」(如伍德斯托克的托馬斯)”此条,相似例子如Princess Charlotte of Wales应以威尔士的公主夏洛特为标题,而非夏洛特公主 (威尔士)。此外,英国的Prince XX或Princess XX一般都是翻译成XX王子或XX公主,这种称呼很像清朝称呼阿哥或格格,名字在前,台吉阿哥格格称呼在后,如jirgalang age称为济尔哈朗阿哥,Donggo gege称为东果格格。但是依照中国传统,一般并非如此,如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被称为公子扶苏,而非扶苏公子,清朝如此汉译,也是满文原文语序就是如此,但是翻译英国的王子或公主,语序却有所颠倒,个人认为应从中文传统译成XX王子或XX公主,此方面也应进行讨论。Nicoladown留言2018年5月8日 (二) 15:57 (UTC)
    • IP提案者請回應一下反對意見。--J.Wong 2018年5月9日 (三) 05:08 (UTC)
    • @Nicoladown為何反對「如果主角聞名於世之常稱無歧義,則應用其常稱為條目名稱,例如『姓』、『名+姓』、或『爵號』。若主角以爵號聞名於世,條目名稱應用其爵號,例如威靈頓公爵第一代蒙巴頓伯爵第三代巴麥尊子爵諾斯勳爵」?IP之修改原因即為:「現時『爵號+全名』不必要地過長。在下認為條目名越簡短讀者就越快認出主角是何人」。為何某英国人物以爵号显于世,则其条目应以『爵號+全名』为标题?個人認為此『爵號+全名』命名不便閲讀。ŚÆŊŠĀ 2018年5月9日 (三) 10:59 (UTC)
      • @Sanmosa威灵顿公爵除了初封者阿瑟·韦尔斯利外,还有其承袭者,以威灵顿公爵命名为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条目标题明显不妥。至于第一代蒙巴頓伯爵、第三代巴麥尊子爵等,一般人只称呼其为蒙巴頓伯爵、巴麥尊子爵等,冠以第几代某爵,似有画蛇添足之嫌,与其如此,不如还是以第几代某某爵某某某为标题为佳。至于諾斯勳爵腓特烈·诺斯,其父未承袭爵位前也可称为诺斯勋爵,以此为标题让人以为诺斯勋爵就此一人,在下窃以为不可。若爵号+姓名为标题不利于阅读,英文维基百科如此命名多年,在下亦未看出哪里不便阅读。英国贵族命名,要么第几代某爵某某某,要么某某某,而以某爵或第几代某爵为条目标题未尽合适。Nicoladown留言2018年5月9日 (三) 17:08 (UTC)
        • @Nicoladown威灵顿公爵除了初封者阿瑟·韦尔斯利外,还有其承袭者,並不代表以「威灵顿公爵」命名为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条目标题不妥。至于第一代蒙巴頓伯爵、第三代巴麥尊子爵等,雖然一般人只称呼其为蒙巴頓伯爵、巴麥尊子爵等,但冠以第几代某爵乃是作分辨之用,不存在画蛇添足之说,故「第几代某某爵某某某」之标题其实過於累贅。至于諾斯勳爵腓特烈·诺斯,雖然其父未承袭爵位前也可称为诺斯勋爵,但以此为标题並不会让人以为诺斯勋爵就此一人,在下窃以为未嘗不可。若「爵号+姓名」为标题不利于阅读,雖說英文维基百科如此命名多年,但其实阁下一说有如萬事隨英維。英国贵族命名,決不可继续使用「第几代某爵某某某」,否则必定不利阅读ŚÆŊŠĀ 2018年5月9日 (三) 23:22 (UTC)
          • @SanmosaArthur Wellesley虽以Duke of Wellington或Wellington闻名,然而以威灵顿公爵为条目标题明显不妥。在颇具权威的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中,其本传也是以“Wellesley, Arthur, fir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为标题的。仅仅以威灵顿公爵为条目标题,显似有原创研究之嫌。同理,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中,第三代巴麥尊子爵的传记标题为“Temple, Henry John, third Viscount Palmerston (1784–1865)”,第一代蒙巴頓伯爵的传记标题为“Mountbatten, Louis Francis Albert Victor Nicholas, first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 (1900–1979)”,因而以第某代某爵某某某为标题并非不利阅读。此外Frederick North和Lord North可谓都有一定名气,应仍以诺斯勋爵腓特烈·诺斯为条目标题。Nicoladown留言2018年5月10日 (四) 06:04 (UTC)
  • 几个意见:
    1. (-)反对以下几个例子:威靈頓公爵第一代蒙巴頓伯爵第三代巴麥尊子爵。威灵顿公爵同以上讨论;闻名于世的红链也有点说不过去。
    2. 请注意本方针和主方针可能产生冲突的地方:“官方”建议和“名从主人”统一表述方式;“时间优先”的规则建议保留。
    3. 中文维基百科有至少数千个条目受到影响,请提案人多举一些例子,说明新的方针将会影响哪些条目的命名。
  • --哪位维基人能够一下打死五个2018年5月10日 (四) 16:40 (UTC)
英文 现行条文译名 提议条文译名 备注
John Anderson, 1st Viscount Waverley 第一代威弗利子爵约翰·安德森 约翰·安德森?约翰·安德森爵士?威弗利子爵?
Frederick Lindemann, 1st Viscount Cherwell 第一代彻韦尔子爵弗雷德里克·林德曼 弗雷德里克·林德曼?彻韦尔勋爵?彻韦尔子爵?
Philip Kerr, 11th Marquess of Lothian 第十一代洛锡安侯爵菲利普·克尔 菲利普·克尔?洛锡安勋爵?洛锡安侯爵?

第几代某爵某某某是该英国贵族的全称,无论是第几代某爵抑或是名+姓,皆为其名称的一部分。英国贵族和中国贵族名称有所区别,这亦是双方文化有所差异的原因,不能仅仅按照中国习惯来修改英国贵族条目标题。在下认为,英国贵族条目标题有两种足矣,一种为名+姓,一种为第几代某爵名+姓或某男爵某某某。以本名闻名或爵位不常用的用前者,如蒙哥马利;以爵位闻名的用后者,如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诸如第一代威弗利子爵约翰·安德森、第一代彻韦尔子爵弗雷德里克·林德曼、第十一代洛锡安侯爵菲利普·克尔都应维持原标题。再增添这种第几代某爵或某爵为标题只是徒增混乱,无什么意义。Nicoladown留言2018年5月15日 (二) 17:35 (UTC)

英文条目名 现行条文译名 118.143.147.130提议条文译名 Nicoladown译名
Margaret Thatcher 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
Chris Patten 彭定康 彭定康 彭定康
Arthur Wellesley, 1st Duke of Wellington 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 威灵顿公爵 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
Louis Mountbatten, 1st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 第一代缅甸的蒙巴顿伯爵路易斯·蒙巴顿 第一代蒙巴顿伯爵 第一代缅甸的蒙巴顿伯爵路易斯·蒙巴顿
Bernard Montgomery 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伯纳德·蒙哥马利 伯纳德·蒙哥马利 伯纳德·蒙哥马利
John Anderson, 1st Viscount Waverley 第一代威弗利子爵约翰·安德森 第一代威弗利子爵约翰·安德森[1] 第一代威弗利子爵约翰·安德森
Frederick Lindemann, 1st Viscount Cherwell 第一代彻韦尔子爵弗雷德里克·林德曼 弗雷德里克·林德曼[2] 第一代彻韦尔子爵弗雷德里克·林德曼
Philip Kerr, 11th Marquess of Lothian 第十一代洛锡安侯爵菲利普·克尔 第十一代洛锡安侯爵[3] 第十一代洛锡安侯爵菲利普·克尔

路过说一下
你们想把条目移动到更简洁、更常用的名称,当然是没有错的,很多情况下也是符合命名规则的。但是希望能注意一点,就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总有例外的,总有模棱两可的;之所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这么长(enwiki那边就如此),那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我就举一个例子,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你能否把称号去掉呢?我认为恐怕是不现实的,看看en:William Thomson就知道这个名字有多“烂大街”。然而,在中文资料里,据我所知(我读的中学和大学的物理课本,以及当时为了编条目在网上试图搜刮的一些来源)几乎从不提“男爵”,而是“勋爵”,有时候也不怎么提开尔文这个名字,就直接说威廉·汤姆森——那么,维基百科,难道就应该向这种混乱的现状“妥协”吗?我想是不的。  维基百科的有些撰写的格式、命名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原创”,因为只有维基百科才这么在意准确性,这么在意消歧义;这是维基百科的优点,不要自己把自己的优点抹杀了。  我就是举个例子,我没有任何全盘推翻你们讨论的意思,我只是提醒一下,不要搞绝对主义,搞得把维基百科的特点丢了。-- 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8年5月22日 (二) 23:25 (UTC)

(:)回應:然而William Thomson这个名字时不时也会见到,毕竟出身是平民,受封也比较晚;不像威灵顿公爵那样,本身就是贵族,一般不以本名称呼。  不过我发现威灵顿公爵也并不适合作为(第一代的)条目名,因为一个爵位,如果已有沿袭,那么这个爵位名最好是介绍爵位本身,然后列出历代人物。  我建议多参考enwiki的条目全称、重定向、消歧义的现状,毕竟英国本国历史,考虑比较周全;彭定康、撒切尔夫人等有明显的中文译名/惯用名者除外。-- 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8年5月26日 (六) 22:40 (UTC)
@SzMithrandir我的提告案是「若仍有歧義,可使用『爵號+全名』」,閣下所提之例實應沿用「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為名,此處我和IP意見相異。ŚÆŊŠĀ粉飾太平 2018年6月1日 (五) 08:13 (UTC)
这位IP用户,为何不注册账号呢?多年前读的课本和课外书早已无从查证,我就简单google了一下“物理学家 威廉·汤姆森”这两个关键词,出来一堆结果:[1][2][3][4]。这些结果,确实都有提到“开尔文”之名字,甚至讲出了授勋之缘由;但是,在行文过程中,还是以汤姆森/孙/逊为主。我的意思是,。  而且搜索结果里,很多网站都是照搬(“盗”用)的维基百科的叙述;要不是维基百科有提到这个,我看这些网站多半是不会提的。
啊哈!还是被我找到了!这本教科书里,居然说“威廉·汤姆森(以及后来的巴伦·开尔文)和鲁道夫·克劳西尔斯”(我已截图;如果链接失效,我可以考虑上传截图)!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科书哦,这可不是什么地摊文学。  我想论证的是,这种对开尔文称号无知的现象,确实存在于现在的中文出版界,因此中文读者很可能也傻傻搞不清,因此有必要从条目标题开始就让读者明确这一点。  当然,我扯远了,这只是一个个案,对命名方针的讨论没有特别大的帮助(只有较小的参考作用)。我个人比较喜欢楼下Nicoladown说的“以第一代某爵某某某为标题,并不是代表一定有第二代某爵承袭,而是表示此人世袭贵族,而非王家贵族或终身贵族”,这听上去像是比较专业、比较有道理的说法;换言之,因为没有继承者而省去“第一代”,是错误的!
以上一点意见。-- 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8年6月11日 (一) 20:01 (UTC)
  • 在下為開爾文子爵被削Baron爵位默哀10秒。關於可承襲爵位,在下已轉為支持Sanmosa提案,可承襲者一律注明第幾代。如今餘下爭議只有,當主角以爵號聞名於世、同時「第幾代某爵」無歧義時,條目名用「第幾代某爵」抑或「第幾代某爵+全名」。118.143.147.130留言2018年6月12日 (二) 15:01 (UTC)
  • 第一代世袭贵族,若无第二代承袭,亦应以第一代某爵某某某为标题。以第一代某爵某某某为标题,并不是代表一定有第二代某爵承袭,而是表示此人为世袭贵族,而非王家贵族或终身贵族。Nicoladown留言2018年5月27日 (日) 19:31 (UTC)

歐洲貴族新提案(Sanmosa)

現行條文

欧洲贵族

  • 在名称正确的前提下,以首次编辑者的意愿选择去决定是使用常用名称(如卫奕信)还是包含爵位的全称。
  • 在出现多位同样爵位的继承者的情况下,采用“爵号+全名”(无空格)的方式去表示条目名称,而非一般的后面加空格括号消歧义。除非在两个国家有一模一样爵位和人名的情况下,才使用括号消歧义的情况。
  • 多个名称重定向的情况下,条目名称以“先到先得”优先,以常用名称为主。内文开头称呼使用全称。
提議條文

欧洲贵族 在未有常用名稱或有多於一個常用名稱的情況下,循下例處理:

  • 如果主角是王族:
  • 若仍有歧義,按時間優先,使用「爵號+全名」或括號消歧義。

以上。ŚÆŊŠĀ粉飾太平 2018年6月1日 (五) 08:43 (UTC)

歐洲貴族新提案(Nicoladown)

現行條文

欧洲贵族

  • 在名称正确的前提下,以首次编辑者的意愿选择去决定是使用常用名称(如卫奕信)还是包含爵位的全称。
  • 在出现多位同样爵位的继承者的情况下,采用“爵号+全名”(无空格)的方式去表示条目名称,而非一般的后面加空格括号消歧义。除非在两个国家有一模一样爵位和人名的情况下,才使用括号消歧义的情况。
  • 多个名称重定向的情况下,条目名称以“先到先得”优先,以常用名称为主。内文开头称呼使用全称。
提議條文

欧洲贵族

以上。Nicoladown留言2018年6月7日 (四) 07:15 (UTC)

另,User:浪子小李Wikipedia_talk:命名常规_(人名)/存档1#目前欧洲贵族的几种命名方式讨论结果,Clithering在Wikipedia_talk:命名常规/存档9#再论爵士英國貴族条目的命名中,支持「爵號聞名直接用爵號作條目名」。118.143.147.130留言2018年6月11日 (一) 15:11 (UTC)

最後爭議

現只餘一爭議:以爵號聞名、同時「第幾代某爵」無歧義者,條目名是否單書爵號,而不加本名,即「第幾代某爵」(Sanmosa提案)對「第幾代某爵+全名」(Nicoladown提案),例如「第一代威靈頓公爵」對「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和平至上LeiemCopperSulfateSanmosa@ClitheringNicoladownDingruoguSzMithrandir現有請曾在此串討論發言者再表達意見。118.143.147.130留言2018年6月20日 (三) 15:51 (UTC)

  • (-)反对以爵号闻名于世且第某代某爵无歧义者,条目标题当仍维持第某代某爵某某某这样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英文学界已广泛应用,因而有优先权之资格。在下以为,不可简单从中国的贵族爵位去套英国的贵族爵位;唐太宗的英文名为Emperor Taizong of Tang,威廉四世 (英国)的英文表示为William IV of the United Kingdom,但是唐太宗的条目标题是否应该是“太宗皇帝 (唐)”或“太宗 (唐)”,而William IV of the United Kingdom的中文标题应当是“联合王国威廉四世”或“英国威廉四世”呢?显然是不可以的!中国对于本国皇帝,往往会在谥号或庙号前加上朝代,以示区分;而对于英国君主名字的翻译,则会直接称其统治名号,不会在其名号前加其国家,以显累赘。英国贵族的条目标题命名,亦是同理。此外,若按照“第几代某爵”这样的标题命名,将对中文的英国贵族条目标题造成混乱,中文中如此多英国贵族的条目,以“第几代某爵某某某”命名经已多年;对于以爵位显明于世者重新命名,将会费时费力,且无太大意义!Nicoladown留言2018年6月20日 (三) 18:36 (UTC)
  • (=)中立。--相信友谊就是魔法U:萌得不能再萌CuSO4正在努力提高知识水平 2018年6月22日 (五) 03:26 (UTC)
  • (-)反对,「姓名」、「爵位+姓名」和「爵位」三者並存的方式既沒必要,缺乏根據,也令讀者造成混亂,是一個三不像建議,恕我無法支持。--ClitheringMMXVIII 2018年6月27日 (三) 01:19 (UTC)
(+)支持第幾代某爵:更符合命名常規的原則(通用優先),前提是本名知名度低,為了強行統一格式而用一個超長的標題更不易讀者閱讀。--【和平至上】💬📝 2018年6月29日 (五) 16:46 (UTC)

統一英國爵位持有人的譯名格式

現在百科内部對於英國國内公、候、伯、子、男爵的譯名都不統一。英語裏基本上都是將爵位頭銜放在最後而名字置先,譬如「John Campbell, 9th Duke of Argyll」或者「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但是現在中譯裏卻將現在譯作約翰·坎貝爾,第九代阿蓋爾公爵(采用直譯),而後者則譯作愛丁堡公爵菲臘親王(爵位頭銜前置)。這樣的格式不一導致在翻譯新條目或者是在分類時錯亂。

因此我建議:

  1. 將現有的所有條目劃一格式為「爵位頭銜+名字」的做法,重定向其他錯誤格式的條目

--Απέραντος von 정수연留言2020年6月15日 (一) 03:04 (UTC)

各位可參考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 (人名)/存档1,社群已於2012年就議題作出深入討論和投票,結論是採納「爵號+全名」的命名方式。維基百科仍存在「全名,+爵號」的情況,相信是2012年前的修訂至今未有全面修正,2012年後也可能有不熟悉當年社群公決的編輯作出不合規的命名所致。--ClitheringMMXX 2020年6月15日 (一) 14:45 (UTC)

安息帝國君主名諱應如何翻譯

原标题为:就安息诸王名字与君探讨

最近,我和蘇州宇文宙武(蘇州)對於安息帝國君主的名諱的中文翻譯有過一些討論(見上),該討論牽涉到的君主名諱包括“Artabanus”、“Phraates”和“Mithradates”。同時,最近蘇州翻譯的條目阿尔达班一世所應用的譯名與中文維基百科既有的安息帝國君主條目(包括我自己翻譯和重新翻譯的條目,以及中文維基百科本來已經有,而我沒重新翻譯的條目)所應用的譯名也有所出入。經過一番思考,我認為中文維基百科既有的安息帝國君主條目所應用的譯名,包括但不限於“Artabanus”、“Phraates”和“Mithradates”可能全部都有問題,而且譯法多元,因此想和大家討論一下安息帝國君主名諱應如何翻譯。@DkzzlEricliu1912SANMOSA SPQR 2020年8月21日 (五) 01:19 (UTC)

這裏先弄一個表格,歡迎大家補充:
英文維基百科顯示的名稱 法文維基百科顯示的名稱 中文維基百科既有的翻譯
(以伊朗君主列表#安息帝國為準)
其他翻譯
Arsaces Arsace 阿爾沙克 阿薩息斯、阿薩克斯、阿薩西斯、阿賽西、阿什康尼
Priapatius Phriapatios 弗里阿帕提烏斯 法里亞帕特
Phraates Phraatès 弗拉特斯 法爾哈德、弗拉阿底、法拉哈特、法拉哈德
Mithridates Mithridate 米特里達梯 米特拉達梯、密司立對提、米塞瑞達底、米特拉達鐵斯、米塞瑞達笛斯、密特來打特斯
Artabanus Artaban 阿爾達班 阿爾達萬、阿爾達旺、阿爾德旺、阿爾塔巴諾斯、阿爾塔巴努斯、阿爾塔巴納斯、阿塔巴魯斯、阿塔巴努斯
Gotarzes Gotarzès 戈塔爾澤斯
Orodes Orodès 奧羅德斯 奧羅德、歐羅德、許羅德斯
Sinatruces Sanatrocès 薩納特魯斯
Tiridates Tiridate 梯里達底 提里達特
Musa Musa 穆薩
Vonones Vononès 沃諾奈斯
Vardanes Vardanès 瓦爾達內斯
Meherdates Meherdatès 美赫爾達特斯
Vologases Vologèse 沃洛吉斯
Pacorus Pacorus 帕科羅斯 帕科魯、帕克魯斯
Osroes Khosrô 奧斯羅埃斯
Parthamaspates Parthamaspatès 帕爾塔馬斯帕提斯

以上。另外,“Phriapites”、“Parthamasiris”和“Axidares”的翻譯也需要重新確定,我暫時翻譯成“弗里阿帕提斯”、“帕爾塔馬西里斯”和“阿克西達瑞斯”,但可想而知,這個譯名也是有問題的。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上面的部分名諱並非只有安息帝國君主使用(例如“Mithradates”)。SANMOSA SPQR 2020年8月21日 (五) 01:41 (UTC)

按照我的习惯,首选《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的用法,没有的话就选各种专著中的用法,再次是自己根据发音(希腊语优先,但如果希腊语中现在已经没人用了则以现代波斯语为准)翻译。——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8月22日 (六) 12:57 (UTC)
一個小問題,你是指古希臘語發音還是現代希臘語發音?JC1 2020年8月22日 (六) 14:53 (UTC)
古今两种希腊语发音有何不同不太清楚啊,还是现代希腊语好认一点吧。——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8月22日 (六) 16:29 (UTC)
兩者的差異太大了,這種情況下應以古希臘語為優先才是。(例子:在古希臘語,「β」讀作[b],但現代希臘語讀作[v]。現代希臘語以「μπ」代表[b]音。)SANMOSA SPQR 2020年8月24日 (一) 00:17 (UTC)
話說,安息帝國君主的名稱不應該按安息語或中古波斯語的發音來翻譯嘛,為什麼是希臘語?——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8月24日 (一) 02:53 (UTC)
安息帝國建國初期以希臘語為惟一官方語言,安息語是後來才得到官方語言地位的。SANMOSA SPQR 2020年8月25日 (二) 12:45 (UTC)
@蘇州宇文宙武:所以表格中顯示的安息帝國君主名諱在《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是怎樣翻譯的?能不能幫忙補充或改正一下?SANMOSA SPQR 2020年9月2日 (三) 08:17 (UTC)
@Sanmosa:动员令结束后我就着手弄这一块,也就是明天了。——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13日 (日) 07:18 (UTC)
@Sanmosa:,阁下是否有替粤语地区安息帝國君主名諱正名的意图?--Ktsquare 留言 2020年9月2日 (三) 17:28 (UTC)
沒有,但是可行的話不反對。SANMOSA SPQR 2020年9月3日 (四) 04:46 (UTC)
@KtsquareSanmosa:这里是中文(国语)维基百科,不是粤语维基百科,粤语地区怎么翻译是粤语自己的事情,中文维基无义务和权利来规定。另,粤语地区有专门针对安息诸王名讳的翻译吗?我想怕是没有吧。所以窃以为,粤语按照国语译名来才是正道。——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13日 (日) 07:18 (UTC)
並非如此。中文維基百科並非你説的這個樣子,就例如一堆CGroup都有設定基於香港粵語的中文譯名。我擔憂的是粵語地區可能有專門針對安息諸王名諱的翻譯,如果有的話,我需要設立新的CGroup。當然,如果這不存在的話,沿用現代標準漢語的翻譯自然是唯一辦法。因此,我回答Ktsquare的時候我説“可行的話不反對”,我只是不想直接排除特定的可能性而已。SANMOSA SPQR 2020年9月13日 (日) 10:48 (UTC)
@Sanmosa:没有啥好担忧的,安息王的译名毕竟是很小众的,连普通话都没有定论的事情,粤语更不用提了,而且就算有,也不是我们普通话使用者需要担心的事。这个话题到此为止,我现在稍稍有空来弄这个译名问题了。——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15日 (二) 14:24 (UTC)
@蘇州宇文宙武:以下以正视读:「本人于2020年9月2日 (三) 17:28 (UTC)是提醒U:Sanmosa」--Ktsquare 留言 2020年9月20日 (日) 16:23 (UTC)

辞典和专著中所见的安息诸王译名

手头上有的主要参考《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新华社,简称《大辞典》)、《波斯帝国史》(伊朗学者扎林库伯著,简称《帝国史》)中译本、《伊朗前传:波斯千年战争》(伊朗裔英国学者法鲁赫著,简称《前传》)中译本,因为《帝国史》的中译者张鸿年教授同时也是《列王纪》的中译者,而后者主要是文学作品,且对安息诸王一笔带过,基本没提几个,所以《列王纪》中译本不在参考范围之内。

英文名 法文名 中文維基百科既有的譯名
(以伊朗君主列表#安息帝國為準)
辞典和专著中的译名
Arsaces Arsace 阿爾沙克 阿萨息斯(《大辞典》)、阿尔沙克(《帝国史》)、阿什克(《前传》)
Priapatius Phriapatios 弗里阿帕提烏斯 法里亚帕特(《帝国史》)、普里阿帕提乌斯(《前传》)
Phraates Phraatès 弗拉特斯 法尔哈德(《大辞典》《帝国史》《前传》)
Mithridates、Meherdates Mithridate、Meherdatès 米特里達梯、美赫爾達特斯(注:前者是希腊语,后者是波斯语,是一回事) 米特拉达梯(《大辞典》)、迈赫达德(《大辞典》《前传》)、梅赫尔达德(《帝国史》)
Artabanus Artaban 阿爾達班 阿尔达班(《大辞典》《前传》)、阿尔德旺(《帝国史》)
Gotarzes Gotarzès 戈塔爾澤斯 古达尔兹(《帝国史》)、戈达尔兹(《前传》)
Orodes Orodès 奧羅德斯 阿尔德/欧罗德(《帝国史》)、奥罗德(《前传》)
Sinatruces Sanatrocès 薩納特魯斯 森特鲁克(《帝国史》)、西纳特鲁克斯(《前传》)
Tiridates Tiridate 梯里達底 提尔达德(《帝国史》《前传》)
Musa Musa 穆薩 穆萨(《大辞典》《前传》)、姆扎(《帝国史》)
Vonones Vononès 沃諾奈斯 伍努斯/伍努诺斯(《帝国史》)、瓦兰(《前传》)
Vardanes Vardanès 瓦爾達內斯 瓦尔丹(《大辞典》《前传》)、巴尔丹(《大辞典》《帝国史》)
Vologases Vologèse 沃洛吉斯 瓦拉什(《帝国史》)、瓦拉科什(《前传》)
Pacorus Pacorus 帕科羅斯 帕库尔(《帝国史》)、帕科罗斯(《前传》)
Osroes Khosrô 奧斯羅埃斯(注:与两位著名的萨珊朝帝王同名) 霍斯劳(《大辞典》)、霍斯鲁(《帝国史》)、奥斯罗(《前传》)
Parthamaspates Parthamaspatès 帕爾塔馬斯帕提斯 帕尔塞玛斯帕特(《帝国史》)、帕尔塔马斯帕提斯(《前传》)

以上。请User:Sanmosa指教。——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15日 (二) 18:24 (UTC)

Mithridates和Meherdates在實際操作上會被當成兩個名字,因此安息帝國惟一稱Meherdates的君主並無世數。我們還是要為Mithridates和Meherdates分別選取譯名,否則世數會產生混亂。我建議讓大家就「辭典和專著中的譯名」欄的譯名作出選擇,如果現用名與「辭典和專著中的譯名」欄的任一譯名一致則不作討論、維持原狀(阿爾沙克、阿爾達班、穆薩、帕科羅斯、帕爾塔馬斯帕提斯五者適用)。SANMOSA SPQR 2020年9月16日 (三) 05:51 (UTC)
個人譯名選擇:阿爾沙克(Arsaces)[註 1]、阿薩息斯王朝(Arsacid Dynasty)[註 2]、法爾哈德(Phraates)、米特拉達梯(Mithridates)[註 1]、邁赫達德(Meherdates)、阿爾達班(Artabanus)、戈達爾茲(Gotarzes)、奧羅德(Orodes)[註 1]、森特魯克(Sinatruces)[註 1]、提爾達德(Tiridates)[註 1]、穆薩(Musa)、瓦蘭(Vonones)、巴爾丹(Vardanes)[註 3]、瓦拉科什(Vologases)[註 1]、帕科羅斯(Pacorus)、奧斯羅(Osroes)[註 4]、帕爾塔馬斯帕提斯(Parthamaspates)。SANMOSA SPQR 2020年9月16日 (三) 06:44 (UTC)
另外,有兩個基於名諱的特殊術語也需要翻譯:「Sinatrucids」和「Vologasids」。我暫時會建議翻譯為「森特魯息斯」和「瓦拉科息斯」。SANMOSA SPQR 2020年9月16日 (三) 07:03 (UTC)
  1. ^ 1.0 1.1 1.2 1.3 1.4 1.5 安息帝國以外的國家也有君主諱此名。
  2. ^ 亞美尼亞和高加索伊比利亞也有阿薩息斯王朝,且皆是安息帝國阿薩息斯王朝君主之後。
  3. ^ 希臘文的「Β」今同英文「V」,惟古同英文「B」。
  4. ^ 薩珊王朝諱「霍斯勞」的國王仍宜諱「霍斯勞」,無須一同更動。
@Sanmosa:《塔西佗编年史》(《编年史》)也有安息王名表,可惜的是商务印书馆的中译本全部是按照保留尾音(乌斯、尼斯、提斯等)的方式翻译的,所以暂时没列出来。个人倾向于省略尾音的译法,比如阿尔达班、法尔哈德等,而且希望尽量统一格式。现在的问题是以上个别译名仍然不是太让我满意,到时候可能会参考《编年史》的翻译,比如Vonones,个人怀疑《前传》翻译错了,Vonones没有“瓦兰”的发音,而原文中给了英文是Varan但我没找到其他来源。个人建议Vonones按照《编年史》翻译为“沃诺尼斯”(这个有尾音也没办法了)。我再找找其他含有安息王名的专著吧。——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16日 (三) 12:17 (UTC)
如果用美式英文讀“Vonones”的話,“瓦蘭”其實不至於偏差得太遠。SANMOSA SPQR 2020年9月16日 (三) 12:24 (UTC)
关键是《前传》给了原文既有Vonones也有Varan,而中译本只给了后者的翻译没有给前者翻译,但我没在其他地方找到Varan,怀疑是错误(单一来源不作数),而且作者是英国人不是美国人(笑)。——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16日 (三) 12:30 (UTC)

朝鮮王室成員應該使用什麼條目名稱?

問題概要 目前維基百科:命名常規朝鮮王朝的王族命名方式並不統一。
問題背景 朝鮮王朝君主世系圖中可以見到這種命名格式不統一的問題,我列舉一些相關人物為例:
觀點 總之,許多朝鮮王族現行的條目是只寫名字;然而,直接寫名字而不寫封爵相當可能會重名(即便不是每個宗室都有足夠關注度,可是同名的可不少見——大韓帝國時期的族譜可以證明),但是朝鮮的封爵也會有重名的現象。我覺得,怎麼給這些朝鮮時代歷史人物訂一個條目名稱的統一標準,是可以寫進方針做參考的,只不過需要這方面涉獵比較多的人來討論討論。
我的方案 我認為只要是全州李氏的後代的條目,有爵位或諡號的人就用其稱呼,不用名字,若爵位撞名就用"爵位+年代"的格式,以避免歧義或者牽涉到已經有條目、同名但不相干的人物。而沒有封爵的,必要的話可以用"名字+年代"(比如李源 (1962年),這也是韓文維基上的辦法)。

——George6VI留言2020年9月10日 (四) 13:37 (UTC)

若制訂相關細則,當編入Wikipedia:命名常规 (人名)。我認為李成桂(朝鮮太祖)的條目應用其本名(比照中國歷代君主條目處理),其他基本同意George6VI的提議,但我有幾點想提出:(一)如果出現爵位名同名的情形,應先確認是否有其中一位關注度比較高,如有,則該人的條目作為爵位名主條目,其餘條目用本名,否則所有條目用本名。(二)在使用本名後又出現需要消歧義的情況下,如果所屬國家、爵位、時代不同,按國家、爵位、時代消歧義。SANMOSA SPQR 2020年9月18日 (五) 05:59 (UTC)
關於李成桂的部分,我是傾向用「朝鮮太祖」(比照高麗太祖),因為李成桂即位當年就改名為李旦(雖然這也是唐睿宗的名字),所謂「本名」或者說「諱」不只一個。而且所有朝鮮王朝的君主都用廟號,唯獨他用本名?不過這一點或許可以在那裏的討論頁再討論就是。或許也可以這樣,在文章裡,他是高麗大臣時是李成桂,他即位為王後是朝鮮太祖——George6VI留言2020年9月18日 (五) 06:12 (UTC)
参照中国帝王命名规则,开国君主如果没有歧义,一般都用本名。——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18日 (五) 08:07 (UTC)
(-)反对:参照中国历代太子和宗室,全部用的是本名,而不用封爵或谥号,日本也同样,朝鲜不应例外。——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18日 (五) 06:31 (UTC)
(!)意見:相應的王子君、宗室君相應的韓文條目名稱幾乎都是用爵位名加年代作區別,相比之下本名反而沒那麼常用。尤其對昭顯世子是這樣,「𣳫」字在很多顯示器上還不能顯示。假如最後共識非得用本名不可的話,那這個所有朝鮮世子所有朝鮮宗室、和朝鮮王朝王子分類下的所有人(除國王之外)都該一視同仁,要嘛全用爵位/諡號、要嘛全用本名,不要有人是世子有人是李某。還有參考韓文、英文維基的作法,尤其對那些單名的宗室而言,最好是加上出生年,而不是像李定 (朝鮮)李浚 (朝鮮)李坦 (朝鮮)李禛 (朝鮮)這樣——George6VI留言2020年9月18日 (五) 07:45 (UTC)
这里是中文维基百科,不是韩文维基百科中文版。——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18日 (五) 08:07 (UTC)
@蘇州宇文宙武:話不能這樣説。如果韓文維基百科的現行做法比中文維基百科的現行做法來得好的話,韓文維基百科的現行做法是可以借過來用的。中文維基百科的現行做法都走了很久,也未必符合現在社群的想法,我覺得中文維基百科的現行做法其實也可以探討是否更改。日本的情況跟中國和韓國的差別有點大,不應混同討論(例如神武天皇的本名沒人看得懂,還是用神武天皇作條目名為宜;日本皇族的封號只有親王、内親王、王、女王或官位,無可避免必須列出本名)。SANMOSA SPQR 2020年9月19日 (六) 02:24 (UTC)
神武天皇属于神话中人,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范围,而且他本名实在太长,肯定不如谥号好记。总之,按照现行规则来即可。当年我制定中国帝王条目的命名规则,其实也是基于现行命名规则的,朝鲜人物还没有跳出总的命名规则的必要。——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22日 (二) 12:25 (UTC)

一些比較具體的提案

就以上討論,現提出為Wikipedia:命名常规 (人名)加入“朝鮮王朝宗室”章節,並擬以下兩個版本(George6VI版本、Sanmosa版本)。

George6VI版本:

参考資料

  1. ^ 未實際在位的追尊君主不視為君主。
  2. ^ “年代”包括但不限於生年(如“1418年”)與某君主在位時期(如“朝鮮世宗”)等。
Sanmosa版本:

参考資料

  1. ^ 未實際在位的追尊君主不視為君主。
  2. ^ “時代”包括但不限於生年(如“1418年”)與某君主在位時期(如“朝鮮世宗”)等。

以上。大家可以給一下意見。SANMOSA SPQR 2020年9月20日 (日) 03:00 (UTC)

我知道有一位可能會有點棘手:李琈。他是朝鮮仁祖的父親,曾經是「定遠君」、「定遠大院君」,後來被追尊「朝鮮元宗」,可是他從來沒有成為國王。不同語言的版本給的名字也不一樣;儘管韓文版的是一律用追尊廟號,但是其他也有用的是定遠君。這位我就拿不定主意了——George6VI留言2020年9月21日 (一) 12:07 (UTC)
这一位就他一个叫这个名字,为啥要改?——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22日 (二) 12:22 (UTC)
既然討論朝鮮王族,有關規定更動,各種不同情況的當然有必要拿來討論——George6VI留言2020年9月22日 (二) 14:43 (UTC)
僅為追尊國王者,我認為忽略其追尊王號後照樣處理即可。SANMOSA SPQR 2020年9月23日 (三) 06:06 (UTC)
(-)反对:没有必要,按照现有规则用本名,重复的用消歧义即可。对于广大中文使用者来说,这些人无论谥号爵位还是本名都没有太大差别。——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22日 (二) 12:22 (UTC)
當然有區別。如果是韓文、英文,它們是拼音也就算了,這些名字有很多都是生僻字,單名的話又容易跟中國單名的人重名。只加括號朝鮮或是年代朝代的話,根本無助消歧義。還不如用一個比較容易分辨、又常見的稱呼當標題,名字大可以在內文一開始標明就好。更何況,朝鮮宗室是五代之內有封爵,出了五服一般就沒了,近支宗室自然有更大的關注度,怎麼可以跟那些同名滿街跑的宗室後代等同(這個分類裡,用爵位的第一個字不一樣就可以自動分類順序,可如果用「李」開頭而且條目分類沒再加區分方式的,就全部糊在「李」的那一塊)——George6VI留言2020年9月22日 (二) 14:43 (UTC)
同意George6VI。「易於識別」是條目命名要求之一,而生僻字明顯並不「易於識別」。另外,朝鮮宗室的具體封號/諡號實際上比本名更常用,例如孝明世子以「孝明世子」而非本名見稱,興宣大院君以「興宣大院君」而非本名見稱。SANMOSA SPQR 2020年9月23日 (三) 06:06 (UTC)
@George6VISanmosa:若谥号或爵位称呼比本名常用,则符合命名常规中的第一条“最常用”原则,更无须为此新立规则。——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20年9月23日 (三) 12:52 (UTC)
話又不是這樣說。如果有一個明確的規則處理,就可以消除命名法不一致的問題。SANMOSA SPQR 2020年9月23日 (三) 22:54 (UTC)
考慮到我自己的版本比較複雜,我正式放棄我自己的版本(但不收回,以容許討論空間)。我現時主張George6VI版本。SANMOSA SPQR 2020年10月1日 (四) 05:57 (UTC)
哦,我之前一直礙於已經有共識,所以之前我一直沒有說話……不過總之,目前我認為這些宗室君條目(以及未來有可能需要建立的這種條目)似乎還沒有需要用關注度高低來決定的必要,因為真要比較又要怎麼比呢?王子君和宗室君孰輕孰重,我是無法論斷。所以我的方案目前看來是沒有問題的,試行之後發現真有不便再來討論修改不遲。——George6VI留言2020年10月1日 (四) 17:17 (UTC)
(-)反对:没有必要,按照现有规则用本名,重复的用消歧义即可。--苞米(☎)💴 2020年10月6日 (二) 09:06 (UTC)
中國歷史人物用本名的方法,不代表朝鮮人就可以適用,而且中國王室爵位諡號會重複,朝鮮就很少。尤其現在所謂用消歧義的方式很不規範,只用朝鮮兩字不能表示他是什麼年代的人,只標年代又不能凸顯他不是中國人的事實。我還是主張王族有爵位用爵位,太過疏遠的沒有封爵就算了,不需要一定拘泥本名不可。其他理由如上不贅述。——George6VI留言2020年10月6日 (二) 16:32 (UTC)
請注意:現時的規則並沒有規定必須要怎樣去命名朝鮮宗室,相關的規則僅適用於中國宗室。現時適用於朝鮮宗室的命名規定是通用命名常規。反對理由技術上無效。SANMOSA SPQR 2020年10月7日 (三) 06:00 (UTC)
既然討論已經結束並被移動到這裡來,之後假如有時間,我就先把大君、王子君都從名字移動到爵位名,其他宗室有找到再補上。——George6VI留言2020年10月20日 (二) 13:35 (UTC)

人名命名常規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現重新提出為Wikipedia:命名常规 (人名)加入“朝鮮王朝宗室”章節,以對朝鮮王朝宗室命名作規範(現時並無相關規範):

参考資料

  1. ^ 未實際在位的追尊君主不視為君主。
  2. ^ “年代”包括但不限於生年(如“1418年”)與某君主在位時期(如“朝鮮世宗”)等。

以上。SANMOSA SPQR 2020年12月3日 (四) 10:02 (UTC)

(+)支持:未見有顯著的問題。--No1lovesu2留言2020年12月4日 (五) 05:23 (UTC)

現公示7日。SANMOSA SPQR 2020年12月11日 (五) 13:21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