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Kachin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欽人
Kachin
十九世紀末期,克欽酋長與他的家
總人口
68萬
分佈地區
 緬甸560,000
 中國120,000
語言
景頗語
宗教信仰
基督教天主教泛靈信仰
註釋

民族與語言、地理[编辑]

克欽邦位置圖

克欽族,又稱為景頗族。而「克欽族」為他稱,「景頗族」為自稱,在中國稱作景頗族。屬於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

人口分布[编辑]

分布於緬甸北部的克欽邦山區、瑞麗江流域、撣邦山區、以及景棟地區,以及中國雲南省、印度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數景頗族。緬甸境內的約56萬人,中國境內約12萬人

語言體系[编辑]

克欽族有自己的文字及語言。克欽族有四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而每個支系又有不同語言。景頗語是克欽族通用語,為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浪峨支系為浪峨語、戴瓦語、勒期為勒朗語。景頗族又分六個方言,分別為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各支系除了會堅持本支系所使用的語言外,一部分人也會使用其他支系的語言。

文字[编辑]

十九世紀,美國浸禮教會傳教士首先創制,現已固定成型。

地理環境[编辑]

克欽族多棲息於緬甸北方的一個克欽邦山區,位於中國、緬甸、印度的邊界。東部接壤中國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北部與中國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相鄰,西部則與印度接壤,南部則與撣邦相鄰。克欽邦此區有險峻又高地不平的山、狹隘的山谷及流速極快的河流,山與山之間緊鄰並南北向平行排列。在印、緬、中邊界是座長達約15000英尺的山峰,並沿著克欽邦往南逐漸變矮;在此邦,有三個不同地是寬廣、肥沃的山谷,含有二百五十萬的英畝的可耕地。[1]

歷史沿革[编辑]

克欽邦旗
克欽獨立軍的旗子
年分 發生事件
1885年 英國占領緬甸,對於各少數民族採取「分而治之」政策,對緬族採取直接殖民統治,而少數民族則依賴各族山官、頭人等間接統治,這使得少數民族(包括克欽族)與緬族產生資源分配不均、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差異之矛盾。
1947年 緬甸國父,翁山將軍致力於民族團結,與各民族簽訂《彬龍協議》,允諾給予各少數民族自治權,不幸的是,翁山將軍被極右派勢力暗殺,新政府上日後否定此協議,因此各少數民族因此組織多個少民族武裝(簡稱"民地武")
1961年 吳努總統希望使緬甸少數民族皆信仰佛教,藉此受感化其慈悲為懷的精神,以穩定各民族的反抗衝突換取全國統一。因此斥資大力建設佛寺,但是卻反而加重各少數民族的賦稅,尤其信仰基督教的克欽族最為反擊,組織克欽獨立軍,提出建立克欽獨立國的要求,希望能脫離緬甸聯邦。
1962年 奈溫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使1941年憲法中「民族自治邦」政策名存實亡。反之,發布「戡亂」政策,更加劇各民族矛盾、衝突。
1962-1988年 緬甸政府對於少數民族一直採取消極消滅的行為,使得緬甸內不一直處於內戰的狀態。直到丹瑞大將上任後,決定改變政策,與各民地武對話,並與17支民地武和解。之後緬甸維持約20年相對和平局面。
1994年 簽立和平協定,緬甸政府決定承認克欽獨立組織的合法地位,決定在密支那東北部設立"克欽邦自治區"。並允許其武裝在仰光、曼德勒、密支那等地方設立辦事處,而克欽獨立組織則同意放棄武裝鬥爭路線。
2011年 登勝總統上任,使和平協定再次崩解
2014年末 緬北戰事再起。[2]

社會、家庭與婚姻[编辑]

地域區分[编辑]

家屋(nta)[编辑]

克欽山官家屋平面圖

克欽人的家屋依平民與山官有區隔,並非外觀上的區別,而是山官家屋才擁有特別的隔間(madai-dap),為祭祀的木代神(the Madai nat)的神廰。平民克欽人的住家都是長方形、像棚子一般、地板高出一面數英尺;而山官家屋的火塘會依其權勢的大小在數量上有多少的趨勢,甚至會使某家屋長至一百碼。

目前大多數克欽人住的是小房子,然而有辦法的人會建造大房子為其帶來聲望

村寨(kahtawng)[编辑]

一個村寨包容約十戶到二十戶的家戶,大部分位於山脊。一個村寨的成員具有一體而具有耕作權(及整地權)的領地,皆由河川、山頂、大岩石等地標的明確界線。一個克欽村寨可視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單位。村寨的實際位址很難遷移

村社(mare)[编辑]

在貢紮體制中,數個村寨自認為一個單一的政治實體,即mare(村社)。村社中的各村寨常由不同的世系群所「擁有」而這些世系群有時屬於一個同一氏族,有時則不然。而在這些村寨中有較資深的老村寨,老村寨的世系群等於擁有這村社的所有土地(lamu ga-天與地)。所以老村寨的寨頭就是這村社的山官(杜瓦)

山官的轄區(mung)[编辑]

各村寨集結為

產業與生活[编辑]

克欽居民因多居住於山地,因此其山地農業可分為三種類型:季風當亞、草地當亞與灌溉梯田

當亞[编辑]

阿薩姆文獻中稱為jhum,而馬來亞文獻中稱為ladang 的生產技術。

季風當亞[编辑]

此地為典型季風森林區,若無濫用過度,氣溫及雨量會使廢棄的耕地迅速回覆茂密的次森林。克欽人對於季風當亞皆遵循一定規則:一、土地在使用一年之後就必須棄耕。二、一塊土地在棄耕後的十二年至十五年內,不可再加使用。全區人口密度非常低,但也有某些人口密度相當高,人口分布會因過去政治事件而不平均。

此區的胡康(Hukawng)河谷盛產琥珀、鹽以及天然橡膠;坎底籠(Hkamti Long)地區盛產鐵礦及銀礦。這些自然資源無論何時接受經濟與政治因素所決定。

草地當亞[编辑]

此區在季風區之外,本地氣溫及雨量減少許多,土地再開墾及棄耕之後若能回復叢林,也需要相當時間。當亞在此區就是一種作物輪種。主要的穀物作物有玉米、喬麥、小米、小麥、與大麥。草地在清除之後,通常些種植豆類,然後陸續種植各種作物,最後才休耕而回復雜草地。由於穀物作物的收成與收益不佳,此區居民有時會為了交易,而改種茶、黃麻與黃蓮等經濟作物。

灌溉梯田[编辑]

本區的氣候的克欽人同時實施季風當亞與草地當亞;除此之外,在散布於各地方,也可見到種植水稻的灌溉梯田。由於梯田可年復一年的耕作,不需要休耕,使得人口大量密集,所以山地梯田通常見於規模特別大的永久性社區。

信仰與節日[编辑]

對於克欽人而言,神靈(nat)又稱作超自然存在,中文可由nat英譯為納,只是人間的階級組織(如山官、貴族、平民、與奴隸)擴展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並與前者相連。同一類別的神靈屬於同一世系群。

節日[编辑]

在帕蘭,有一項重要的儀式於九月出舉行,其目的是祈求超自然的力量保護當時在結穗的作物。

神靈[编辑]

地神(ga nat)[编辑]

階級體制的最上層,地神之首是社滴,是萬物之父母

天神(mu nat)[编辑]

這些是那隻中的山官,是社滴的子女。

祖靈(gumgun nat, masha nat)[编辑]

每一家戶在家屋之內有自己的祭台,祭品是獻給該世系群的祖先。平民極的是細群通常不會有多少代,所以各家祭台上的主神可能是一個非常近的祖先,經常是現存某人的祖父。組齡本身不被認為有多大靈力,但他們可作為居間人代為求情。例如一個人先向祖靈小獻,在向天神求情。

山官的祖靈(uma nat)[编辑]

食腿山官祖靈自成一類。這種山官的家屋有兩個祭台,一個祭山官自己的祖先,另一個祭天神木代,祭山官的祖先之木育。

惡靈,鬼(jahtung, sawn,lasa)[编辑]

上述所提的神靈皆為賜福的。但也有些低階的神靈,通常都壞有惡意。獻給他們的祭品比較低階(豬、狗、雞、鼠但不包括牛),因為不把他們當作神,而是當作惹麻煩的宵小,隨便接待

者筒(jahtung)[编辑]

會破壞獵人與漁人的妥善計畫,為一個女人與「一頭鹿的心」的後代

掃恩(sawn)[编辑]

造成孕婦分娩中的不幸,是一個女人與一隻猴子的後代

勒薩(lasa)[编辑]

製造致命的意外。

習俗[编辑]

獻祭[编辑]

克欽人向神靈獻祭順序為平民的祖先、寨頭的祖先、山官的祖先、低階的天神、高階的天神、最後是地神。二是祭品的規模:雞、小豬、大豬、水牛。最重要的在終結儀式中,除了山官與祭司不得有他人參與。

運氣(maraw),麻饒[编辑]

克欽人每個儀式行為都難以截然劃分出其為法術性的或宗教性的活動。'對所有類別的儀禮活動,其解釋都說是獻祭品給納(nat)。但其實那就是人類學家所稱的巫術(witchcraft),raw(maraw)意旨「解開」、「抵銷」,「債就抵銷了」,而在此特別顯著的為恩蘇(nsu)納,可被視為「忌妒之靈」;麻饒(maraw)類似西方神話中的精靈(erinyes,eumenides),也可譯為「運氣」或「運氣之靈」。麻饒中最常被提到的是個宰麻饒(Kajai Marraw,留言或醜聞)或麻雜麻饒(Matsa Marraw,詛咒),這些麻饒是「意外之母」(sa wa nu)所以勒薩這些惡靈即是他們造成的。而這些理念幾乎就是邪術(sorcery)之理念。施術者並不必然要做任何神奇的儀式;只要口出惡言、散播惡意的流言、或僅是心存邪惡之念,就能使敵人遭殃。但為了萬無一失,就必須召請麻饒。

巫靈(hypi)[编辑]

克欽人相信人可被惡靈(witch spirit)附體,即使他們自己不知曉這是一場災禍。感染是有傳染性的,且無藥可醫。巫靈可以造成各種疾病與不幸,但對象不是被附體的人,而是別人。受害者有時可用驅邪之術治癒,但惡靈的祭主義及烏本人是不可就要得。為一的解決辦法是殺死寄主以及他或她家人。因此巫靈概念可做為「代罪羔羊」之計。一般認為巫靈對受害者的蹂躪,是化身為一隻小的齧齒動物(lasawp)而噬咬身體的重要器官;因此巫靈可被委婉地說成老鼠(yu)或不明之物(mayun)。

藝術與文學[编辑]

克欽民族服裝

克欽人擅長製作竹器,編織沙龍和挎包(意旨皮革、人造革或帆布製的平底、附有背帶的)。男人喜穿黑色對襟上衣,下穿圍布或短褲。老人留留髮辮,纏於頭頂,用黑布包頭。婦女一般穿黑色短衫和花圍裙。男子外出時隨身佩帶長刀。

現況[编辑]

克欽族在緬甸已有將近三十年的紛爭,1994年,克欽獨立組織(KIO)與軍政府形成停火協議,並且是眾多武裝組織中少數簽訂的。然而軍政府卻未確實遵守,反而罔顧克欽族生存權益,擅自與中國電力投資集團(China Power Investment Corporation,CPI)簽訂協議,在克欽邦境內設立七座水壩,並且以維護水壩建設為由,派駐政府軍隊在境內各處看守,做出許多妨礙克欽人人權益的行為,例如強徵民工為軍隊無償勞動,加深克欽人與軍政府仇恨。同時,由於緬甸境內為90%的佛教徒為主的國家,因此軍政府也極力打壓克欽人的信仰-基督教,將教堂做為軍事據點。 隨後2011年,登盛總統上任,有感於克欽獨立組織持續倡導民族自決,片面終止十七年的停火協議,對獨立組織發動攻擊。2011年6月9日,軍方部隊437與348營擄走克欽獨立組織聯絡官,並加以凌辱後送回,已威脅克欽獨立組織離開克欽邦,自此,克欽獨立軍重起戰爭狀態,保衛家園。軍政府召集緬甸南部142個戰鬥機和武裝直升機進入克欽邦,使將近六萬平民無家可歸。戰爭於2012年最為嚴重,曾一度關閉密支那機場禁止外國人士進入。2013年10月10日,緬甸政府曾指派總統府翁民與克欽獨立組織代表發表停火協議,但直到2015年仍有猛烈交火。[3]

2015年由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國家民主聯盟(NLD)獲得緬甸國會最大席位,在2016年3月28日宣布的地方政府人事安排使若干少數民族失望。民盟在競選綱領中曾提出:「屢行彬龍協議(the Panglong Agreement)」,使少數民族產生對自治權擴大的期待,卻未落實,使人民失望。[4]

參考資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