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Roughly the same/沙盒1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尚書》,原稱為《》,為先秦時代政事文獻的彙編[1],內容以上古及的君王、重臣進行宣示佈告的講話記錄為主[2][3]。《尚書》為中國文學散文創作之祖,文風質樸。不過對後人來說,由於年代極其久遠,其用語「詰屈聱牙」,頗為難讀[4][5]

《尚書》早於儒家出現,本與儒家無關,但後世儒家將其追認為儒家經典,並列入十三經之一,為儒學建構其政治思想的源頭[6][7],從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開始,確立其長久作為經典的地位[8]。尚書在四庫全書中隸屬於經部

《尚書》的成書、整理、流傳過程頗為複雜,歷史上出現過多個書寫字體、篇卷構成、具體內容不同的版本;部份曾經由帝王朝廷組織學者整理、校勘,頒佈“定本”。今本的主體,部份至遲出現于東晉;其「部份篇目」內容的來源可靠性從南宋開始遭受懷疑。初,這些篇目在主流學術界被定作“偽書”,甚至排除出《尚書》之外。二十世紀以來,隨著出土文獻研究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對古代尚書文獻的認識[9]

釋名[编辑]

  • 以尚書為「天書」,出自天界之書,此說出自緯書
    • 《尚書正義》引鄭玄語:「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書然,故曰《尚書》。」
    • 史通·六家篇》引《書緯·璿璣鈐》:「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如天行也。」
  • 以尚書為「君上之書」,君王發言,由史官記載下來。
    • 論衡·正說篇》:「(尚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須頌篇》:「尚者,上也;上所為,下所書也。」
    • 史通·內篇·卷一》引王肅:「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故曰《尚書》也。」
  • 以尚書為「上古之書」,上古久遠之書。
    • 《尚書正義》:「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書》。」
    • 論衡·正說篇》:「《尚書》者,以為上古帝王之書。」
    • 經典釋文·敘錄》:「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
    • 《春秋說題辭》:「尚者,上也。上世帝王之遺書也。」(《初學記》二十一、《太平御覽》六百九)

程元敏認為「書」字泛言圖書。尚書之「書」,則指朝廷詔令,即公文書。尚書原本只稱為《書》,向伏生學習《書經》的歐陽生家,以其為上古之書,取「尚」字上古、久遠之義,而稱名為《尚書》[10]

體例[编辑]

// need content //

历史源流[编辑]

《尚书》本是上古档案资料的汇编,孔颖达说:“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11]马融说: “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12]

「尚書」最早只被稱為「書」,而「尚書」之「尚」最早见于《墨子》:“故尚者夏书其次商周之书”[13]。此時所指《尚書》也包含上古史的意思,“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故謂之《尚書》。”[14]。《漢書·藝文志》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尚書》就是收集左史所記的言論或命令[15]。实际上,《尚书》不仅记言,也有史实。

緯書》記載古代《尚書》凡3240篇,至孔子刪定為120篇[16],遂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尚書》又稱《書經》,為五經之一。《尚書》又分成古文《尚书》與今文《尚書》,西汉末造,開始有所謂今古文之争,古文学派日盛,官派的今文學派主流地位備受挑戰[17]。今古文之争一直延續到清朝末造。

今文尚書[编辑]

按《汉书·艺文志》的说法,經過孔子整理编纂,形成了有百篇的《尚书》。[18]秦末兵祸大起,伏生流亡;待西漢建立,天下重新安定下来,他返回故鄉,发现所藏“亡数十篇”仅剩下29篇(緯書說28篇)[19]。之後朝廷派遣晁錯去聽伏生(當時已九十多歲)講授,以漢代當時使用及流通的官方文字隸書來紀錄,所记录下来的本子就称為《今文尚書》[20]。另外,有河間女子獻《太誓》(《泰誓》)一篇,被併入伏生所傳之29篇中[21]

// need content //

古文尚書[编辑]

漢書·藝文志》提到:「《古文尚書》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恭)王孔子宅……而得《古文尚書》。」這批尚書以先秦蝌蚪文記載,難以解讀。後來孔安國取得這本子[22],與官方已有的《今文尚書》29篇對照,多出16篇[23],异文七百多处,是真正珍貴的先秦文獻。漢武帝時,孔安國的後代或學生將此本交給了官方[24]劉向稱之為「中古文」,史記中的孔安國本應該就是指這一版本。

《古文尚书》开始传习于民间,势力较小。汉平帝时,刘歆对比了古文和今文区别之后,倾向古文学,建议朝廷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引起了古文和今文的大论战。东汉时,完整的孔安国本已失,杜林河西獲得了《古文尚书》之漆書1卷,这一古文本其篇数和今文尚书篇数相同皆29篇,但没有孔安国傳本所多出的16篇。東漢末年起,贾逵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家为漆書本作注積極提倡,学习者逐渐增多而在学术界逐渐取得优势。

偽古文尚書[编辑]

早時就有東萊張霸集結《左傳》等書,造《一百零二篇尚書》,事發張霸入獄,本書亡佚。

西晋永嘉之乱时《今文尚书》經文、注疏均失传,於是郑玄所注《古文尚書》流行。东晋元帝时,豫章太守梅頤自称得到失傳多時的孔安國《古文尚書》(後被稱為《偽孔傳》),[25]

// need content //

主要内容[编辑]

//《尚书》屬於「記言體」,內容以言為主。记载的内容,上起,下至春秋时期秦穆公,包括了三代陳夢家尚書通論》第一章先秦引書篇統計《論語》、《孟子》、《左傳》、《國語》、《墨子》、《禮記》、《韓非子》、《荀子》、《呂氏春秋》等九本先秦經典引用尚書一百六十八處。《尚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尚書》以古奥難讀著稱,其中“诰”体文献特别生涩难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往往都有多种解说,《汉书·儒林传》谓:“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像是“曰若稽古”僅四字,卻有多種解釋方式,據稱達三萬言[26]鄭玄解釋為“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王肅解为“顺考古道而行之”。都言之成理。因此韓愈稱:“周誥、殷盤,詰屈聱牙。”[27]司馬遷寫《史記》時,把《尚書》的原文翻譯了一遍,如《尚書·堯典》中有「欽若昊天」的話,《史记·五帝本纪》便寫為「敬順昊天」。[28]揚雄亦言:“昔之說《書》者序以百,……《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

ㄑㄧ[29] 大师王国维称《尚書》所不能解者近半[30]

// need content //

清華簡中的《尚書》[编辑]

// need content //


篇目[编辑]

今本 東漢本
(古文學,失傳)
西漢本
(今文學,失傳)
今本 東漢本
(古文學,失傳)
西漢本
(今文學,失傳)
今本 東漢本
(古文學,失傳)
西漢本
(今文學,失傳)
虞書 1 堯典 虞夏書 1 堯典 唐書 1 堯典 商書 21 說命上 周書 41 洛誥 23 洛誥 19 雒誥
2 舜典 22 說命中 42 多士 24 多士 20 多士
3 大禹謨 23 說命下 43 無逸 25 無逸 21 毋劮
4 臯陶謨 2 臯陶謨 虞書 2 咎繇謨 24 高宗肜日 9 高宗肜日 7 高宗肜日 44 君奭 26 君奭 22 君奭
5 益稷 25 西伯戡黎 10 西伯戡黎 8 西伯堪飢 45 蔡仲之命
夏書 6 禹貢 3 禹貢 夏書 3 禹貢 26 微子 11 微子 9 微子 46 多方 27 多方 23 多方
7 甘誓 4 甘誓 4 甘誓 周書 27 泰誓 12 《太誓》三篇 10 大誓 47 立政 28 立政 24 立政
8 五子之歌 28 泰誓中 13 48 周官
9 胤征 29 泰誓下 14 49 君陳
商書 10 湯誓 商書 5 湯誓 商書 5 湯誓 30 牧誓 15 牧誓 11 坶誓 50 顧命 29 顧命 25 顧命
11 仲虺之誥 31 武成 51 康王之誥 30 康王之誥
12 湯誥 32 洪範 16 洪範 12 鴻範 52 畢命
13 伊訓 33 旅獒 53 君牙
14 太甲上 34 金縢 17 金縢 13 大誥 54 冏命
15 太甲中 35 大誥 18 大誥 14 金縢 55 呂刑 31 粊誓 26 甫刑
16 太甲下 36 微子之命 56 文侯之命 32 呂刑 27 文侯之命
17 咸有一德 37 康誥 19 康誥 15 康誥 57 費誓 33 文侯之命 28 鮮誓
18 盤庚上 6 《盤庚》三篇 6 般庚 38 酒誥 20 酒誥 16 酒誥 58 秦誓 34 秦誓 29 秦誓
19 盤庚中 7 39 梓材 21 梓材 17 梓材 書序 散於各篇之首 集於全書之末
20 盤庚下 8 40 召誥 22 召誥 18 召誥

篇名中的不同用字之間主要為通假關係,也有其他情況,甚至錯誤用字。如今本第五十七篇《費誓》、東漢本第三十一篇《粊誓》、西漢本第二十八篇《鮮誓》為同一篇;“鮮”、“粊”二字有通假關係,乃同一地名,“費”亦地名,兩地接近而并非一處,故篇名不應該寫成“費”。[31]

另見[编辑]

注釋[编辑]

  1. ^ 《荀子·勸學篇》:「故『書』者,政事之紀也」
  2. ^ 朱自清. 經典常談.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佈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說數,那記事的幾篇,大都是戰國末年人的製作,應該分別的看。那些號令多稱為「誓」或「誥」,後人便用「誓」、「誥」的名字來代表這一類。平時的號令叫「誥」,有關軍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話多稱為「命」;臣告君的話卻似乎並無定名,偶然有稱為「謨」的。這些辭有的是當代史官所記,有的是後代史官追記;當代史官也許根據新聞,後代史官便只能根據傳聞了。這些辭原來似乎只是說的話,並非寫出的文告;史官紀錄,意在存作檔案,備後來查考之用。 
  3. ^ 漢書·藝文志》:「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
    史通·六家篇》:「蓋《書》之所主,本於號令,所以宣王道之正義,發話言於臣下,故其所載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
  4. ^ 钱穆.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尚书.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4). 
  5. ^ 國學英華 - 愛書堂.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5). 
  6. ^ 卓素絹. 從 「亞當斯密問題」看先秦儒家思想對現代政治的啟示 (PDF). 止善. 2014 [2018-01-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24). 儒家重視六經,《尚書》即是六經中一本關於政治理念的重要經典,因此孔子對《尚書》中民本思想有所繼承,也有所闡發,甚至更明確的指出為政之道除了以人民為主體,為政者本身也要有德行,才能帶領民眾 
  7. ^ 成中英. 《尚書》的政治哲學:德化論的發展. 揚州大學學報.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5). 《尚書》設立了一種標準,它是古代政治的基礎,也是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礎,後來之孔孟乃至百家諸子,均或多或少受《尚書》重視天人之際之觀點的影響而各自發揮。 
  8. ^ 谢维扬. 谈汉代经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献传统形成的影响 (PDF). 「 中华经学 」 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 2010 [2018-01-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1-22). 從現有的記載看,在整個戰國時期還看不出有任何特定的文獻或文獻組合在國家政治中擁有特別作用。……在中國古代真正有一批文獻在國家政治中佔據特殊地位是從漢代才開始的,而這同漢代經學的發展有關,具體地說是同漢代儒學五經博士的設立有關。 
  9. ^ 傅刚. 出土文献 给我们的启示: 以清华简 《 尚书 · 说命 》为例 (PDF). 文艺研究. [2018-02-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06). 清华简《说命》一文与伪《古文尚书》中的《说命》,的确有太大的不同,也正如整理者以及学术界的共识一样,认为清华简《说命》充分证明了伪古文的“伪”。笔者也非常同意清华简整理者以及学术界同仁的意见,这批简文的问世,大大地丰富了先秦文献,让我们在传世文献之外,又见到了许多从未著录过的文献,同时这批简也能够帮助我们印证许多文献的真伪。除此之外,我以为这批简的问世,还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先秦文献内容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传播方式下所表现的不同内容和形态。 
  10. ^ 程元敏. 尚書學史. 五南圖書. 2008: 24-28. 
  11. ^ 尚書序
  12. ^ 《尚書正義》卷一
  13. ^ 《墨子·明鬼下》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王充:《論衡·正說篇》
  15. ^ 也有史料将左、右二字颠倒起来,即左史记事,右史记言,《禮記‧玉藻》稱“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文心雕龍·史傳》:“古者,左史記事者,右史記言者。”
  16. ^ 孔穎達尚書正義》引《緯書》謂“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去三千一百二十篇。”
  17. ^ 皮锡瑞指出:“刘歆议立诸经,至汉末而诸经盛行,今文博士所传无一家存者。……既有郑君大师,又遭汉末丧乱,晋复不竟,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易》亡梁丘、施氏、高氏;《书》亡欧阳、大小夏侯;《齐诗》魏世已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孟、京、费《易》,亦无传人;《公》、《谷》虽在若亡。于是今文之传绝矣。”
  18. ^ 秦始皇焚書时,秦朝博士伏生伏勝)将《尚书》偷偷藏于壁中。
  19. ^ 漢人一度把顧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與康王之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兩篇合而為一
  20. ^ 《今文尚書》之名,宋翔鳳尚書敘說》以為起於東晉;觀孔穎達《禮記正義》,只能確定說唐代已通行「今文尚書」之名矣。
  21. ^ 亦有認為伏生所出壁中之尚書為28篇,加上此太誓1篇後,方為29篇之說
  22. ^ 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提到孔氏家中有《古文尚書》,孔子11世孫孔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任官),逸書得十餘篇”。
  23. ^ 《漢書卷三十·志第十·藝文志》:“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二》“予尝疑安国献《书》,遭巫蛊之难,计其年必高,与马迁所云蚤卒者不合。信《史记》蚤卒,则《汉书》之献《书》必非安国;信《汉书》献《书》,则《史记》之安国必非蚤卒。然马迁亲从安国游者也,记其生卒,必不误者也。窃意天汉后,安国死已久,或其家子孙献之,非必其身,而苦无明证。越数载,读荀悦《汉纪·成帝纪》云:『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多十六篇。武帝时,孔安国家献之。会巫蛊事,未列于学官。』于安国下增一「家」字,足补《汉书》之漏。”
  25. ^ 《尚书正义·尧典》引《晋书·皇甫谧传》云:“姑子外弟梁柳边得古文《尚书》,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又引《晋书》云:“晋太保公郑冲以古文授扶风苏愉,愉字休预。预授天水梁柳,字洪季,即谧之外弟也。季授城阳臧曹,字彦始。始授郡守子汝南梅赜,字仲真,又为豫章内史,遂于前晋奏上其书而施行焉。”
  26. ^ 桓谭《新论》记今文家小夏侯学派的秦恭解说“曰若稽古”四字至三万言,“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誼,至十余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批評這些博士:“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27. ^ 韓愈:〈進學解〉
  28. ^ 司馬遷. 五帝本紀. 史記. [-61]. 
  29. ^ 揚雄:《法言·問神》
  30. ^ 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诗》、《书》为人人诵读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31. ^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2157-216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参考资料[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Lua错误 在Module:Wikisource_further_reading的第46行:attempt to concatenate local 'id' (a nil value)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