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銘1999/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謝小芩
罗马拼音Sièh Siaǒ Chín
英文名Hsiao-Chin,Hsieh
性别
居住地 臺灣
国籍 中華民國
语言漢語英語
职业教師
机构國立清華大學
研究领域教育階層化
性別教育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改進
教育社會學
教育政策研究
性別研究
头衔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学历
目前职务
经历

謝小芩國立清華大學教授,現任職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合聘教授、通識中心教授。同時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諮詢委員[1]中華民國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草擬人及修法委員、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台灣女性學學會理監事、中華民國振鐸學會會員。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卡本戴爾英语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校區哲學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政策研究所博士,專長領域為:教育階層化、性別教育、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改進、教育社會學、教育政策研究與性別研究。在國立清華大學曾任職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圖書館館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校史諮詢委員會委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副主委、清華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處學務長等職務;校外則擔任過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理事長、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理事、臺灣教育社會學會理事等。

早年經歷[编辑]

1975年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就讀,當時仍處戒嚴時期,且受台大哲學系事件餘續影響,跨校迎新活動被迫取消,此事為謝小芩大學時期一重大影響。受民間大儒(民間學者) 愛新覺羅毓鋆之啟發,帶給謝小芩反思,大學甫畢業即前往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卡本戴爾英语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校區攻讀哲學碩士。碩士期間研究杜威哲學與性別研究,受約翰·杜威影響,於博士期間研究教育社會學。在美讀博士期間,接觸了左派的理論與思想,居住於國際住宅合作社(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house)[2],左派思想興盛的風氣對其產生影響。

教育改革[编辑]

碩士畢業到讀博士中間的時間在台灣認識了朱台翔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創始人)、黃武雄等人,推動人本教育。最初從討論議題、參與社會運動、出版人本教育雜記作為破;而後以辦學校做為立,與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當時為大直國中)合作成立「正常教育實驗班(與體罰、拼命考試的班級相對)」失敗後,籌辦森林小學解嚴後,教育改革的問題是很全面的,因此許多教育改革團體相互串連討論,例如:主婦聯盟(家長的教育權)、教師人權促進會(教師工作權)、振鐸學會(教學專業和教學自主權)等。在1994年4月10日發起大遊行活動,被視為台灣教改的起點。

國立清華大學[编辑]

中央研究院時期,透過陳伯璋、宋文里[3]的牽線到清大任教。加入清大通識教育中心[4],而後與人社院跨系所周碧娥教授成立兩性與社會研究室[5],推動校園中的小紅帽運動[6](校園反性騷擾運動先驅)。大學法[7]通過後,擔任仲裁委員會的委員、校監會委員,獨步全台成立一個反性騷擾與防治委員會。擔任圖書館長期間,建立圖書館數位特藏系統、蓋新館並建立校史、拍攝紀錄片,出版校史「話說清華」、「圖說清華」。

服務經歷[编辑]

國立清華大學[编辑]

日期 任職
2008年至今
校史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7年-2008年
繁星導師
2005年8月-2006年1月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副主委
2004年-2005年
2012年-2013年
校長遴選委員會委員
2001年-2002年 
校務發展委員會委員
1999年9月-2000年3月 
校務監督委員會召集人
1998年10月-2000年3月 
校務監督委員會委員
1998年3月
「309事件調查小組」調查委員
1998年2月-1998年6月 
「關懷社區講座(一)教育問題與教育改革系列」企畫推動
1997年-2000年 
國立清華大學性別歧視與性侵害防治與處理小組」委員
1997年-1999年 
學生社團:明日教師學會指導教師
1996年10月-1998年9月 
仲裁委員會委員
1996年-2000年 
教育學程學生遴選委員
1996年-1999年 
教育學程中心課程委員
1996年至今 
教育學程中心中心會議委員、教評會委員

校外服務[编辑]

日期 任職
2007年-2010年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
2003年8月-2009年7月 
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理事
2003年8月-2009年7月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大學校院圖書館委員會委員
2007年至今 
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 諮詢委員
2006年-2016年 
新竹教育大學性平會校外專家
2004年-2007年 
香港教育學院 External reviewer
2000年-2007年
通識教育季刊主編、編輯委員
2004年8月-2006年7月 
臺灣教育社會學會理事
2004年8月-2006年7月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編輯委員
2002年-2007年 
女學學誌編輯委員
2001年 
教育部「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工作小組委員
2000年11月-2001年10月 
教育部性騷擾暨性侵犯申訴評議會評議委員
2000年至今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草擬人及修法委員
1988年至今 
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
1998年8月-1999年 
新竹市教育局「小班教學精神計畫」工作小組
1998年6月-1998年9月 
新竹市建功國民中學教師遴選委員
1997年至今 
「師資培育改革促進會」會員
1997年-1999年 
新竹市政府教育局規劃教師進修相關事宜
1994年-1995年
1996年-1998年
1999年-2000年
2002年-2004年 
「女性學學會」理監事
1993年至今 
振鐸學會」會員
  • 台灣省及各縣市中小學教師研習「兩性平等教育」及「教育改革」主講人
  • 新竹市國中小校長遴選委員會遴選委員
  • 教育部軍訓處教官研習營、國家文官培訓所、民間團體演講關於人本教育、教育改革、性別、兩性平等教育等主題

學術論文[编辑]

  • Peiying Chen & Hsiao-chin Hsieh (2018). Women’s academic leadership under competing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OI: 10.1080/03057925.2018.1454826[8]
  • Hsiao-chin Hsieh, Pei-ying Chen, & Ta-sen Lin (2017a). Girls’ and boys’ science choices and learning in upper-secondary schools in Taiwan. Asian Women, 33(3), 41-64. (SSCI)[9]
  • 謝小芩(2017b)。從量變邁向質變—科技領域的性別研究。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0:52-59。[10]
  • 陳佩英、謝小芩(2017c)。高等教育的女性領導—教育統計與2005年調查報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8:51-57。[11]
  • 陳佩英、謝小芩(2017d)。專題引言:主編的話。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8:11-14。[10]
  • 謝小芩(2014a)。回歸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十週年的期待。婦研縱橫,101:18-24。
  • Hsieh, Hsiao-chin (2014b). Editor’s introductio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3–4.
  • Hsieh, Hsiao-chin and Lee Shu-Ching (2014c).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1995-1999.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5-14.
  • Hsieh, Hsiao-chin and Yang Chia-ling (2014d). Gender implications in curriculum and entrance exam grouping.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32-46.
  • 謝小芩、彭森明、郭欣妤、顏鈺芬、林語桐、林世昌、陳素燕(2014e)。一所學校 多樣學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35(3):55-67。(CSSCI)
  • 謝小芩、楊佳羚(2012)。「分組」的性別意涵:制度因素與其效果。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8:40-51。
  • 謝小芩(2011a)。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通識在線,37:68-71。
  • 黃淑玲、謝小芩(2011b)。運動與學術的雙向結合:台灣性別研究發展之跨學門比較。女學學誌,29:173-231。
  • 謝小芩、林大森、陳佩英(2011c)。性別科系跨界?大學生的性別與科系選擇。台灣社會學刊,48:95-149。(TSSCI)
  • Meng-Kao Yeh, Hsiao-Chin Hsieh, Shu-Hsian Chang, Rongshun Chen, & Hung-Yin Tsai (2011d). Problem-base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K-12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 nanotechnology hands-on works exhibition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ross-Disciplinary Subjects in Education, 2(3): 488-494. (IJCDSE)
  • Shun-Wen Chen, Hsiao-Chin Hsieh, & Li-Li Huang (2011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single-sex-dominated academic fields in Taiwan.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 (2011): 2487–2493.
  • 謝小芩(2010)。建置書單策略、成果特色與團隊運作機制—國立清華大學「帝國與海外文學」圖書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3):114-118。
  • 梁莉芳、謝小芩(2009a)。性別研究前瞻與熱門議題專題(下)心理學門期刊。婦研縱橫,91:71-76。
  • 謝小芩(2009b)。性別研究前瞻與熱門議題專題(上)跨學門綜合性期刊。婦研縱橫,90:31-36。
  • 謝小芩、李淑菁(2009c)。性別教育政策的形成—從行政院教改會到九年一貫課程。研究台灣,4:119-147。
  • 洪素萱、謝小芩(2006a)。鐵筆揮硬論,風華今重現─葉榮鐘私家文書數位典藏成果運用。大學圖書館「臺灣地區圖書館數位典藏專刊」,10(2)。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 謝小芩、陳佩英(2006b)。從蟄伏到躍動—校園女權運動專題導言。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4:10-27。
  • 謝小芩(2005a)。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評鑑:大三學生對學校滿意度的探討。通識教育季刊,12(4):113-140。
  • 沈宗瑞、謝小芩(2005b)。大學生對大學發展其多元能力的主觀評價。通識教育季刊,12(4):91-112。
  • 謝小芩(2005c)。個人檔案之數位化─以「馬偕與牛津學堂」為例 對談。人類學知識的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潘英海主編)。臺北市:國科會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謝小芩、林彥君、沈明慧、吳淑芬、洪素萱(2005d)。「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之建置」計畫。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 游美惠、黃馨慧、潘惠玲、謝小芩(2004)。從性別盲到性別敏感的教育研究: 以婦女成人教育與性教育研究的文獻回顧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1(1-2):1-39。
  • 謝小芩(2001)。外國性別平等教育立法與實施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19-25。
  • 謝小芩(2000)。尋找「亞洲婦女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6-20。
  • 謝小芩、王雅各(2000)。經驗、發聲與性別政治—通識教育中的女性主義教學。通識教育季刊,7(2-3):47-76。

著作[编辑]

  • 陳佩英、謝小芩、陳珮瑩(2017)。〈高等教育中的性別主流化與女性學術勞動處境及決策參與〉,輯於黃淑玲等編《性別主流化:臺灣經驗與國際比較》,頁169-192。台北:五南。ISBN 978-9571192932
  • 謝小芩(2016)。〈回首廿五載話當年—《性別平等教育法》以前的清大性別組織〉,輯於楊巧玲、張盈堃主編《發生與行動:大學教師的學術勞動與性別運動》,頁147-158。台北:女書文化。ISBN 978-9869298421
  • 謝小芩、方天賜(2015a)。〈主編序〉,輯於謝小芩、方天賜主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頁iii-viii。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 978-986-6116-51-3
  • 謝小芩(2015b)。〈序:誰的歷史?為何而記?〉,輯於倪慧如、鄒寧遠著《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增訂版》,頁5-10。台北:人間出版社。ISBN 978-9866777936
  • 謝小芩、林大森、陳佩英(2014)。〈性別與工程學習〉,輯於林文源等編《科技/社會/人 2》,頁27-43。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ISBN 978-986630166-7
  • 謝小芩、李華夏(2013)。〈貧與富、公與私–梅貽琦校長與清華基金〉,輯於國立清華大學教務處策畫整理《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論文集》,頁275-306。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 978-986-6116-39-1
  • 謝小芩(2012a)。〈學校也有性別嗎?〉,輯於黃淑玲、謝小芩、王曉丹、范雲合著《性別關係》,頁61-88。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 謝小芩(2012b)。〈男主外、女主內?性別與工作的再思考〉,輯於黃淑玲、謝小芩、王曉丹、范雲合著《性別關係》,頁89-121。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 謝小芩(2011a)。〈因材施教?台灣教育機會(不)均等之探究〉,輯於《百年教育的回顧:傳承與創新》,頁447-482。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學富文化。
  • 謝小芩主編(2011b)。《圖像清華 Tsing Hua in Images》。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謝小芩(2011c)。〈序 風華再現 與時偕行 Revisiting a magnificent past and envisioning a bright future〉VI-XI,謝小芩主編 2011《圖像清華 Tsing Hua in Images》。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謝小芩、劉容生、王智明主編(2010a)。《啟蒙‧ 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謝小芩(2010b)。〈國立清華大學釣運文獻典藏計畫〉。輯於謝小芩、劉容生、王智明主編《啟蒙‧ 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頁334-341。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謝小芩(2010c)。〈編後語:不求一笑泯恩仇,惟願保釣心長留〉,頁342-352,輯於謝小芩、劉容生、王智明主編《啟蒙‧ 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謝小芩、陳佩英、林大森(2009)。綜合大學與技職校院學生的科系性別區隔。張雪梅、彭森明主編《台灣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頁27-48。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叢書。
  • 謝小芩(2006)。外國性別平等教育立法與實施經驗。畢恆達編《性別解碼全紀錄》,頁26-37。教育部性平會。
  • 張晉芬、謝小芩(2004a)。性別觀點與量化教育研究。輯於潘慧玲主編《觀點與方法—教育研究方法論》,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出版。
  • 謝小芩、游美惠(2004b)。社會學習領域中之性別教育。輯於黃炳黃主編《社會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 謝小芩(2003)。對抗、競爭與合作:台灣民間教育改革團體與學校體制的互動模式—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輯於黃顯華編《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夥伴協作》。香港教育研究所出版。
  • 謝小芩、周雅淳、李芳玲、李孟真、林怡君(2002)。大學校園性騷擾與性侵害防治與處理手冊。清華大學性別歧視與性侵害防治與處理小組,行政院婦女權益發展促進委員會
  • 謝小芩、林文源、張明純、張輝談、周平、王珮芬(2001)。現代社會(下)(高中教科書)。台北:三民書局。現代社會(下)(教師手冊)。台北:三民書局。
  • 謝小芩、林文源、張明純、張輝談、周平、王珮芬(2000)。現代社會(上)(高中教科書)。台北:三民書局。現代社會(上)(教師手冊)。台北:三民書局。

參考資料[编辑]

  1. ^ sap-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資訊網
  2. ^ 國際合作社聯盟(ICA).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7). 
  3. ^ 宋文里老師.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4. ^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 [2021-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5. ^ 大學性平網 清華大學兩性與社會研究室.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6. ^ 1990年代的校園婦女運動─小紅帽
  7. ^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4). 
  8. ^ Women’s academic leadership under competing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9. ^ Girls’ and Boys’ Science Choices and Learning in Upper-Secondary Schools in Taiwan.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10. ^ 10.0 10.1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PDF).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0). 
  11. ^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PDF).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09). 

外部連結[编辑]

  1.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謝小芩教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國立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 謝小芩教授
  3.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歷任副院長 謝小芩教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謝小芩[编辑]

謝小芩
罗马拼音Sièh Siaǒ Chín
英文名Hsiao-Chin,Hsieh
性别
居住地 臺灣
国籍 中華民國
语言漢語英語
职业教師
机构國立清華大學
研究领域教育階層化
性別教育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改進
教育社會學
教育政策研究
性別研究
头衔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学历
目前职务
经历

謝小芩國立清華大學教授,現任職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合聘教授、通識中心教授。同時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諮詢委員[1]中華民國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草擬人及修法委員、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台灣女性學學會理監事、中華民國振鐸學會會員。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卡本戴爾英语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校區哲學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政策研究所博士,專長領域為:教育階層化、性別教育、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改進、教育社會學、教育政策研究與性別研究。在國立清華大學曾任職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圖書館館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校史諮詢委員會委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副主委、清華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處學務長等職務;校外則擔任過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理事長、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理事、臺灣教育社會學會理事等。

早年經歷[编辑]

1975年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就讀,當時仍處戒嚴時期,且受台大哲學系事件餘續影響,跨校迎新活動被迫取消,此事為謝小芩大學時期一重大影響。受民間大儒(民間學者) 愛新覺羅毓鋆之啟發,帶給謝小芩反思,大學甫畢業即前往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卡本戴爾英语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校區攻讀哲學碩士。碩士期間研究杜威哲學與性別研究,受約翰·杜威影響,於博士期間研究教育社會學。在美讀博士期間,接觸了左派的理論與思想,居住於國際住宅合作社(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house)[2],左派思想興盛的風氣對其產生影響。

教育改革[编辑]

碩士畢業到讀博士中間的時間在台灣認識了朱台翔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創始人)、黃武雄等人,推動人本教育。最初從討論議題、參與社會運動、出版人本教育雜記作為破;而後以辦學校做為立,與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當時為大直國中)合作成立「正常教育實驗班(與體罰、拼命考試的班級相對)」失敗後,籌辦森林小學解嚴後,教育改革的問題是很全面的,因此許多[[台灣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團體相互串連討論,例如:主婦聯盟(家長的教育權)、教師人權促進會(教師工作權)、振鐸學會(教學專業和教學自主權)等。在1994年4月10日發起大遊行活動,被視為台灣教改的起點。

國立清華大學[编辑]

中央研究院時期,透過陳伯璋、宋文里[3]的牽線到清大任教。加入清大通識教育中心[4],而後與人社院跨系所周碧娥教授成立兩性與社會研究室[5],推動校園中的小紅帽運動[6](校園反性騷擾運動先驅)。大學法[7]通過後,擔任仲裁委員會的委員、校監會委員,獨步全台成立一個反性騷擾與防治委員會。擔任圖書館長期間,建立圖書館數位特藏系統、蓋新館並建立校史、拍攝紀錄片,出版校史「話說清華」、「圖說清華」。

服務經歷[编辑]

國立清華大學[编辑]

日期 任職
2008年至今
校史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7年-2008年
繁星導師
2005年8月-2006年1月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副主委
2004年-2005年
2012年-2013年
校長遴選委員會委員
2001年-2002年 
校務發展委員會委員
1999年9月-2000年3月 
校務監督委員會召集人
1998年10月-2000年3月 
校務監督委員會委員
1998年3月
「309事件調查小組」調查委員
1998年2月-1998年6月 
「關懷社區講座(一)教育問題與教育改革系列」企畫推動
1997年-2000年 
國立清華大學性別歧視與性侵害防治與處理小組」委員
1997年-1999年 
學生社團:明日教師學會指導教師
1996年10月-1998年9月 
仲裁委員會委員
1996年-2000年 
教育學程學生遴選委員
1996年-1999年 
教育學程中心課程委員
1996年至今 
教育學程中心中心會議委員、教評會委員

校外服務[编辑]

日期 任職
2007年-2010年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
2003年8月-2009年7月 
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理事
2003年8月-2009年7月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大學校院圖書館委員會委員
2007年至今 
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 諮詢委員
2006年-2016年 
新竹教育大學性平會校外專家
2004年-2007年 
香港教育學院 External reviewer
2000年-2007年
通識教育季刊主編、編輯委員
2004年8月-2006年7月 
臺灣教育社會學會理事
2004年8月-2006年7月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編輯委員
2002年-2007年 
女學學誌編輯委員
2001年 
教育部「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工作小組委員
2000年11月-2001年10月 
教育部性騷擾暨性侵犯申訴評議會評議委員
2000年至今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草擬人及修法委員
1988年至今 
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
1998年8月-1999年 
新竹市政府教育局「小班教學精神計畫」工作小組
1998年6月-1998年9月 
新竹市建功國民中學教師遴選委員
1997年至今 
「師資培育改革促進會」會員
1997年-1999年 
新竹市政府教育局規劃教師進修相關事宜
1994年-1995年
1996年-1998年
1999年-2000年
2002年-2004年 
「女性學學會」理監事
1993年至今 
振鐸學會」會員
  • 台灣省及各縣市中小學教師研習「兩性平等教育」及「教育改革」主講人
  • 新竹市國中小校長遴選委員會遴選委員
  • 教育部軍訓處教官研習營、國家文官培訓所、民間團體演講關於人本教育、教育改革、性別、兩性平等教育等主題

學術論文[编辑]

  • Peiying Chen & Hsiao-chin Hsieh (2018). Women’s academic leadership under competing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OI: 10.1080/03057925.2018.1454826[8]
  • Hsiao-chin Hsieh, Pei-ying Chen, & Ta-sen Lin (2017a). Girls’ and boys’ science choices and learning in upper-secondary schools in Taiwan. Asian Women, 33(3), 41-64. (SSCI)[9]
  • 謝小芩(2017b)。從量變邁向質變—科技領域的性別研究。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0:52-59。[10]
  • 陳佩英、謝小芩(2017c)。高等教育的女性領導—教育統計與2005年調查報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8:51-57。[11]
  • 陳佩英、謝小芩(2017d)。專題引言:主編的話。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8:11-14。[10]
  • 謝小芩(2014a)。回歸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十週年的期待。婦研縱橫,101:18-24。
  • Hsieh, Hsiao-chin (2014b). Editor’s introductio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3–4.
  • Hsieh, Hsiao-chin and Lee Shu-Ching (2014c).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1995-1999.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5-14.
  • Hsieh, Hsiao-chin and Yang Chia-ling (2014d). Gender implications in curriculum and entrance exam grouping.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32-46.
  • 謝小芩、彭森明、郭欣妤、顏鈺芬、林語桐、林世昌、陳素燕(2014e)。一所學校 多樣學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35(3):55-67。(CSSCI)
  • 謝小芩、楊佳羚(2012)。「分組」的性別意涵:制度因素與其效果。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8:40-51。
  • 謝小芩(2011a)。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通識在線,37:68-71。
  • 黃淑玲、謝小芩(2011b)。運動與學術的雙向結合:台灣性別研究發展之跨學門比較。女學學誌,29:173-231。
  • 謝小芩、林大森、陳佩英(2011c)。性別科系跨界?大學生的性別與科系選擇。台灣社會學刊,48:95-149。(TSSCI)
  • Meng-Kao Yeh, Hsiao-Chin Hsieh, Shu-Hsian Chang, Rongshun Chen, & Hung-Yin Tsai (2011d). Problem-base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K-12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 nanotechnology hands-on works exhibition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ross-Disciplinary Subjects in Education, 2(3): 488-494. (IJCDSE)
  • Shun-Wen Chen, Hsiao-Chin Hsieh, & Li-Li Huang (2011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single-sex-dominated academic fields in Taiwan.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 (2011): 2487–2493.
  • 謝小芩(2010)。建置書單策略、成果特色與團隊運作機制—國立清華大學「帝國與海外文學」圖書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3):114-118。
  • 梁莉芳、謝小芩(2009a)。性別研究前瞻與熱門議題專題(下)心理學門期刊。婦研縱橫,91:71-76。
  • 謝小芩(2009b)。性別研究前瞻與熱門議題專題(上)跨學門綜合性期刊。婦研縱橫,90:31-36。
  • 謝小芩、李淑菁(2009c)。性別教育政策的形成—從行政院教改會到九年一貫課程。研究台灣,4:119-147。
  • 洪素萱、謝小芩(2006a)。鐵筆揮硬論,風華今重現─葉榮鐘私家文書數位典藏成果運用。大學圖書館「臺灣地區圖書館數位典藏專刊」,10(2)。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 謝小芩、陳佩英(2006b)。從蟄伏到躍動—校園女權運動專題導言。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4:10-27。
  • 謝小芩(2005a)。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評鑑:大三學生對學校滿意度的探討。通識教育季刊,12(4):113-140。
  • 沈宗瑞、謝小芩(2005b)。大學生對大學發展其多元能力的主觀評價。通識教育季刊,12(4):91-112。
  • 謝小芩(2005c)。個人檔案之數位化─以「馬偕與牛津學堂」為例 對談。人類學知識的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潘英海主編)。臺北市:國科會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謝小芩、林彥君、沈明慧、吳淑芬、洪素萱(2005d)。「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之建置」計畫。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圖書館年鑑。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 游美惠、黃馨慧、潘惠玲、謝小芩(2004)。從性別盲到性別敏感的教育研究: 以婦女成人教育與性教育研究的文獻回顧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1(1-2):1-39。
  • 謝小芩(2001)。外國性別平等教育立法與實施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19-25。
  • 謝小芩(2000)。尋找「亞洲婦女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6-20。
  • 謝小芩、王雅各(2000)。經驗、發聲與性別政治—通識教育中的女性主義教學。通識教育季刊,7(2-3):47-76。

著作[编辑]

  • 陳佩英、謝小芩、陳珮瑩(2017)。〈高等教育中的性別主流化與女性學術勞動處境及決策參與〉,輯於黃淑玲等編《性別主流化:臺灣經驗與國際比較》,頁169-192。台北:五南。ISBN 978-9571192932
  • 謝小芩(2016)。〈回首廿五載話當年—《性別平等教育法》以前的清大性別組織〉,輯於楊巧玲、張盈堃主編《發生與行動:大學教師的學術勞動與性別運動》,頁147-158。台北:女書文化。ISBN 978-9869298421
  • 謝小芩、方天賜(2015a)。〈主編序〉,輯於謝小芩、方天賜主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頁iii-viii。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 978-986-6116-51-3
  • 謝小芩(2015b)。〈序:誰的歷史?為何而記?〉,輯於倪慧如、鄒寧遠著《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增訂版》,頁5-10。台北:人間出版社。ISBN 978-9866777936
  • 謝小芩、林大森、陳佩英(2014)。〈性別與工程學習〉,輯於林文源等編《科技/社會/人 2》,頁27-43。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ISBN 978-986630166-7
  • 謝小芩、李華夏(2013)。〈貧與富、公與私–梅貽琦校長與清華基金〉,輯於國立清華大學教務處策畫整理《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論文集》,頁275-306。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 978-986-6116-39-1
  • 謝小芩(2012a)。〈學校也有性別嗎?〉,輯於黃淑玲、謝小芩、王曉丹、范雲合著《性別關係》,頁61-88。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 謝小芩(2012b)。〈男主外、女主內?性別與工作的再思考〉,輯於黃淑玲、謝小芩、王曉丹、范雲合著《性別關係》,頁89-121。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 謝小芩(2011a)。〈因材施教?台灣教育機會(不)均等之探究〉,輯於《百年教育的回顧:傳承與創新》,頁447-482。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學富文化。
  • 謝小芩主編(2011b)。《圖像清華 Tsing Hua in Images》。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謝小芩(2011c)。〈序 風華再現 與時偕行 Revisiting a magnificent past and envisioning a bright future〉VI-XI,謝小芩主編 2011《圖像清華 Tsing Hua in Images》。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謝小芩、劉容生、王智明主編(2010a)。《啟蒙‧ 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謝小芩(2010b)。〈國立清華大學釣運文獻典藏計畫〉。輯於謝小芩、劉容生、王智明主編《啟蒙‧ 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頁334-341。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謝小芩(2010c)。〈編後語:不求一笑泯恩仇,惟願保釣心長留〉,頁342-352,輯於謝小芩、劉容生、王智明主編《啟蒙‧ 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謝小芩、陳佩英、林大森(2009)。綜合大學與技職校院學生的科系性別區隔。張雪梅、彭森明主編《台灣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頁27-48。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叢書。
  • 謝小芩(2006)。外國性別平等教育立法與實施經驗。畢恆達編《性別解碼全紀錄》,頁26-37。教育部性平會。
  • 張晉芬、謝小芩(2004a)。性別觀點與量化教育研究。輯於潘慧玲主編《觀點與方法—教育研究方法論》,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出版。
  • 謝小芩、游美惠(2004b)。社會學習領域中之性別教育。輯於黃炳黃主編《社會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 謝小芩(2003)。對抗、競爭與合作:台灣民間教育改革團體與學校體制的互動模式—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輯於黃顯華編《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夥伴協作》。香港教育研究所出版。
  • 謝小芩、周雅淳、李芳玲、李孟真、林怡君(2002)。大學校園性騷擾與性侵害防治與處理手冊。清華大學性別歧視與性侵害防治與處理小組,行政院婦女權益發展促進委員會
  • 謝小芩、林文源、張明純、張輝談、周平、王珮芬(2001)。現代社會(下)(高中教科書)。台北:三民書局。現代社會(下)(教師手冊)。台北:三民書局。
  • 謝小芩、林文源、張明純、張輝談、周平、王珮芬(2000)。現代社會(上)(高中教科書)。台北:三民書局。現代社會(上)(教師手冊)。台北:三民書局。

參考資料[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1.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謝小芩教授
  2. 國立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 謝小芩教授
  3.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歷任副院長 謝小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