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膜〉(小說),紀大偉創作的中篇同志科幻小說。

概述[编辑]

1995年獲第十七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首獎,同年發表於《聯合報》。自發行以來已售出美、法、義、日、韓等多國版權,2022年10月義大利譯本《Membrana》發行。是紀大偉首度書寫的中篇女女科幻小說。主角是經由生殖科技誕生的新人類,故事中沒有男性人類角色,多為女性間的互動[1]

小說以二十一世紀高科技未來城市為背景,討論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社會,揭露科技倫理、資本霸權問題[2],並透過人造器官與器官移植,質疑肉體完整性的可能,以及探討性別的流動與多樣性。[3]最後揭露,他們所賴以建立身分認同的記憶都是偽造的[4],藉此反思主體。〈膜〉著墨於女同性家庭,然而實際上小說並未直接探討同性戀,而是在不經意的細節背景中呈現同性戀議題。

故事概要[编辑]

故事開展於二十一世紀海底虛擬未來世界,此時除了人類之外,還有生化人、機器人、複製人,而同性之間的性關係也是正常的。主角默默是海底城T市的年輕美容師。她在母親與情人「分桃」時出生,出生時發現感染了「LOGO」菌必須醫治,因此默默的童年時光在醫院度過了三年。在醫院等候大規模的器官移植手術期間,默默被關在無菌病房時,認識了一位名叫安笛(Andy)的小女孩。而安笛其實是一具生化人 (android) ,其功能是提供它身上的生化器官,透過手術移植至默默身上。

當年輕的默默發現器官移植至人體的普遍性,便開始質疑她自己的身體:究竟有哪些成份是她自己的,又有多少是生化人玩伴安笛的?默默找不到任何存在於身軀上的疤痕,安迪存在於她的身體裏面不分她我。最後,默默的身體完全架空。因為默默的成年記憶、一切肉體經驗,皆是來自母親以光碟資料庫填充她早已切離身軀的大腦。[3]

評價[编辑]

1995年第十七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決選會議上,吳念真認為:「優點是結構清楚,可說是一篇有殺傷力的科幻小說,或許某些知識分子看完之後,會有被痛刺的感覺。身體是別人的,是被改造的,所有歷史記憶是被輸入的,你做的事情是什麼你不知道,原來是夢;有些東西,你想過,但沒那麼清楚。對!你祇是一個大腦,當你要探察你的真實來源的時候,卻發覺完全不堪,你以為自己在塑造美麗,其實是最醜陋的東西,而你卻不知道。就像我們支持一種主義、理念,或反對某些東西,最後卻發覺都只是謊言。若從這個觀點來看,本篇的結構和意義都非常俱全。」齊邦媛則認為:「這是一篇好看的科幻小說,充滿了誘惑人的追蹤魅力,將二個現代年輕女子的心態,寫得細緻而栩栩如生,再以科幻的包裝,把現今若千台灣文化不露痕跡而巧妙地加進去之後,發現一切原來都是別人輸入的。這些情境部達到了小說最有趣的成就。」[5]

文化部新聞提到:「義國媒體以賽博龐克美學(estetica cyberpunk)的書寫風格描述科幻小說《膜》的遠見視野與創新思維。」[6]

參考資料[编辑]

  1. ^ 王萬睿. . 
  2. ^ 尹俊傑. 酷兒小說「膜」英譯本出版 紀大偉將與譯者對話. 
  3. ^ 3.0 3.1 馬嘉蘭、紀大偉. 衣櫃,面具,膜:當代台灣論述中同性戀主體的隱/現邏輯. 《中外文學》: 130-149. 
  4. ^ 張, 志維. 從假聲借題到假身借體:紀大偉的酷兒科幻故事. 中外文學: 105-124. 
  5. ^ 創新與回歸:第十七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決審記實. 聯合報. 1995-10-15。. 
  6. ^ Libreria Lagorai.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