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4世纪南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京历史
世纪 8世纪南京 | 9世纪南京 | 10世纪南京 | 11世纪南京 | 12世纪南京 | 13世纪南京 | 14世纪南京 | 15世纪南京 | 16世纪南京 | 17世纪南京 | 18世纪南京 | 19世纪南京 | 20世纪南京

南京于:1301年-1329年,为元朝建康路;1329年-1356年,为元朝集庆路;1356年-1366年为韩宋应天府(吴王朱元璋管辖);1367年-1368年为朱吴应天府;1368年-1400年,为明朝应天府(1368年-1378年称南京,1378年-1400年称京师[1][2][3]

大事记[编辑]

1320年代[编辑]

1340年代[编辑]

  • 1343年,浚后湖河道,南至钟山珍珠桥,北接龙湾大江,通十七里;张铉修成《金陵新志》。
  • 1347年,九月,集庆路花山民反,36人敌数万官兵,旋败;而后沿江起事者纷起,官不能禁。

1350年代[编辑]

1360年代[编辑]

1370年代[编辑]

  • 1372年,正月,诏令于秦淮河燃放万盏水灯。
  • 1373年,诏令停科举,察举贤才;成《大明律》,次年颁布全国。
  • 1374年,行钞法,禁用金、银、货物交易;于南京设宝钞提举司,造“大明通行宝钞”,后称其地为钞库街。
  • 1375年,九月,诏令改建大内宫殿,两年后告竣,建文永乐年间略有增改。
  • 1376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京畿以应天为首,各府、州直辖于南京;置江浦县应天府始跨江而治,辖大江南北6县;建孝陵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取“以孝治天下”之说。
  • 1378年,正月,诏令废大梁北京建制,南京升为京师。

1380年代[编辑]

  • 1380年,正月,诏废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六部官秩,听命于皇帝;撤大都督府而置中、左、右、前、后互不统辖的五军都督府,集军权于皇帝一人;罢御史台,废御史大夫官;应天府直隶于六部;“取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添实京师,壮丁发各监局充匠,余为编户”;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诛,同当受诛者数以万计;右丞相汪广洋被赐死。
  • 1381年,四月,诏建国学于鸡笼山下,易名国子监,其所刻印书版史称“南监本”;九月,建灵谷寺钟山第二峰小茅山东南,次年九月建成,朱元璋题额“天下第一丛林”;编里甲,行黄册制,建后湖(今玄武湖)黄册库。
  • 1382年,五月,以夫子庙国学为应天府学,并上元江宁两县学,颁学规于国子监,又颁禁例十二条条于天下,诏令恢复科举制;八月,高皇后马氏崩,九月葬于孝陵;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正五品;设锦衣卫,掌侍卫、缉捕,专司诏狱;置都察院。
  • 1384年,七月,诏令改建冶山玄妙观为朝天宫,以教习朝廷礼仪。
  • 1385年,建观象台于鸡笼山,隶属钦天监,又名钦天台。
  • 1387年,南京内城城垣建成,城周“九十六里”,实则35.267千米,城门13座;命国子监生分行各州县,查粮定区,编鱼鳞图册,与黄册并行。
  • 1389年,六合县扬州府改属应天府

1390年代[编辑]

  • 1391年,诏令迁徙全国各地富户充实京师;建成应天府城垣外郭,周“一百八十里”,实约60千米,城门18座。
  • 1392年,八月,诏令改建五府六部等衙署,其布局规则皆按旨意;朱标死,葬于孝陵以东之东陵
  • 1393年,八月,开胭脂河以通浙运;凉国公蓝玉以谋逆罪被诛,同案受诛者达1.5万之众;核田土。
  • 1394年,全国形成以京师为中心的8条驿道干线。
  • 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崩,葬于孝陵朱允炆即位。
  • 1399年,四月,京师地震,四方山崩,水溢,大风雨雹,蝗旱千里;行削藩,废诸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参考资料[编辑]

  1. ^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南京市志(第12册)杂记·大事年表·重要文献·南京历代地方志记略·索引.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14408669. 
  2. ^ 李天石; 王淳航; 骆详译; 李立新. 南京通史·隋唐五代宋元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3315041. 
  3. ^ 范金民; 杨国庆; 万朝林; 罗晓翔; 孔潮丽. 南京通史·明代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2: 536–539. ISBN 9787807189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