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米努丁·峇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拿督阿米努丁·峇基馬來語Aminudin bin Baki;1926年1月6日—1965年12月25日),为马来西亚教育家,也被称为“现代马来教育之父”。他曾是马来西亚教育部最年轻的教育总监,并通过拟定1956年拉萨报告书馬來語Penyata Razak 1956阿都拉曼达立报告书馬來語Laporan Abdul Rahman Talib、设立公共考试和考试局等,促进该国的教育发展。马来西亚的许多学校和机构也以他的名字命名。[1]

早期生活[编辑]

阿米努丁于1926年1月6日在马来亚霹雳州珠宝的九石村(Kampung Batu Sembilan)出世,并在1932年于珠宝马来学校就读。他于1936年通过小五考试后,便前往当时怡保最好的英语源流中学-安德申学校馬來語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Anderson就读,1941年毕业。1945年左右,阿米努丁开始对参与学生社团感兴趣,并注意到了同年11月20日于吉隆坡吉隆坡维多利亚书院成立的“马来学生会”,尽管当时该协会只有11位成员。这个协会后来在1946年2月11日更名为“马来文学学生联盟”(Kesatuan Persuratan Penuntut-penuntut Melayu),目的是将马来半岛的所有学生协会给凝聚起来。阿米努丁在当时也被任命为秘书,并于1946年在霹雳州成立了“马来学生醒觉协会”(Persatuan Pelajar-pelajar Melayu Insaf)。 [2]

阿米努丁在1947年10月被莱佛士学院(今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部分)录取后。同时,新成立的巫统也鼓励学生协会和他们一起实现,成立一个马来人的马来联邦的目标(而非英殖民政府倡议的马来亚联邦)。因此,阿米努丁和其他学生领袖议决组建一个更强大的协会。在怡保打扪路的两天会谈后,7个马来学生协会于1948年8月15日决定成立半岛马来学生联盟馬來語Gabungan Pelajar Pelajar Melayu Semenanjung(GPMS)。1949年时,阿米努丁因为获得位于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录取,因此被迫停止进行活动,并只有远程关注协会的发展。在大学期间,阿米努丁对教导感兴趣,并报名成为了中英夜校的兼职教师,从1949年至1951年在该校教导。1950年,他重新参与活动并成为了半岛马来学生联盟的主席,同年也通过文学硕士考试,隔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

成就[编辑]

1951年从大学毕业后,阿米努丁回到霹雳,短暂成为华都牙也苏丹尤索夫英校的教师,并在之后于安德申学校任教至1952年7月。在这之后,他通过英女皇奖学金前往倫敦大學的教育部门升学,于1952年7月12日从槟城乘船离开。阿米努丁于1953年7月取得教育规则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在丹绒马林的苏丹依德理斯师范学院担任讲师职位。他向该院学生介绍了未纳入课纲的伊斯兰历史。1955年9月,他也参与了拟定拉萨教育报告书并在1960年获选为拟定阿都拉曼达立报告书的顾问理事会成员。[2]

1962年,阿米努丁以36岁之龄,被任命为雪兰莪州首席教育官,同年成为马来西亚首席教育顾问(现称教育总监)。同时他也活跃于协会和其他组织,包括马来亚大学参议院(Senat UM)、阿尔拉曼协会、马来亚历史学会和国家语文局馬來語Dewan Bahasa dan Pustaka等。他也设立了初级教育文凭馬來語Sijil Rendah Pelajaran(SRP)、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PM)和馬來西亞高等教育文憑(STPM)等公共考试。1963年,阿米努丁成立了负责国内公共考试的马来西亚考试司馬來語Lembaga Peperiksaan Malaysia(LPM)。因此他也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誉为亚洲一名明智和有远见的教育规划者。[2]

去世[编辑]

阿米努丁于1965年12月25日在宗教祈祷仪式后,因心脏病发而去世,得年39岁。他当时也是马来西亚教育总监。[3][4]

观点[编辑]

阿米努丁曾于1953年在其著作《马来亚国民学校:其问题以及对课外活动的建议》(The National School of Malaya:its problems proposed curriculum and activities)提出一个“熔炉理论”(A Melting Pot)。他建议马来亚只建立一种国民学校,并以英语和马来语(国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在这项教育政策下,各种族子弟可在同一校园学习互相融合在一起,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这个理论也成为日后,倡议马来西亚推行单元种族教育政策的依据。在《1956年拉萨报告书》中,他进一步建议把所有孩童置于同一个校园里,并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最终目标”。《1961年教育法令》出炉后,接受政府资助的马来西亚民办华文中学被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初期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过后又改为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中学”至今。[5]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Untitled Document. www.pnm.gov.my.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3). 
  2. ^ 2.0 2.1 2.2 2.3 Profil Aminuddin Baki - Portal Rasmi Institut Aminuddin Baki. iab.moe.edu.my.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3. ^ The Straits Times, 15 April 1966, Halaman 8 ; Aminuddin Baki keluarga: Sesuatu rayuan[失效連結]
  4. ^ he Straits Times, 16 April 1966, Halaman 8; Aminuddin Baki Fund. [失效連結]
  5. ^ 走出“熔炉”陷阱 - 八方论见 - 评论.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18-08-24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