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悟族銀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達悟族銀盔達悟語volangat),男子會在重要場合(如新船下水、新屋落成、驅靈或招飛魚等儀式),配戴家中珍藏的銀盔,也會在海邊用銀盔向海招魚以祈求豐收。達悟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中,少數擁有冶金技術並應用在生活之中的民族,但蘭嶼並不產銀礦,因此來自島外的銀,經過當地族人的轉化,被賦予了當地的文化意義,打造成具有靈氣的銀盔。

以錫製作的雅美族銀盔模型
以錫製作的雅美族銀盔模型

儀式及使用[编辑]

達悟族男子在新船下水、新屋落成、驅靈或招飛魚等儀式進行時,會穿戴或手持銀盔,藉此防禦亡靈所帶來的危害。這正是因為達悟族人重視靈魂,尤其是anito(亡者的靈魂)最令人感到畏懼,生活中不好的事情常可歸咎於anito的作祟[1]

平常銀盔是收納在特製的有蓋籐籠中,只有上述特殊場合才由男子取出進行穿戴。銀盔穿戴時會罩住整個頭部,正面有兩個方孔置於眼睛部位。在飛魚季剛開始的時候,男子也會手持銀盔在海邊向海招揮,邀請魚群、祈求豐收之意;同時,將銀盔懸掛於魚架上的魚乾中間,則有尊敬魚類而誘集魚類的意義[2]。而盔頂上繫有一條麻繩,正是便於懸掛與手持的作用。由於銀料珍貴,對族人來說,銀盔一直都是重要的傳家寶[3]

來源及意義[编辑]

由於蘭嶼當地並不產銀礦,因此銀盔的製作原料推測來自於銀幣,是在16、17世紀西洋商船前來亞洲進行貿易所帶來的。族人經由物品交換,或打撈遇難沈船而取得銀幣[4],並將外來物轉化,打造成為可防禦亡靈的達悟族銀盔,重新賦予外來物當地的文化意義。

口述歷史[编辑]

在當地達悟族的口傳傳說中,也有留下對於金屬來源的記憶[5]。神話中,最早降生在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是石生人與竹生人,某天石生人和竹生人的孫子分別往西方和東方探索,石生人在漁人部落(Iratay)的海邊發現一箱鐵器(亦有一說是銀器),而竹生人則在野銀部落(Ivalino)裡發現一箱金子。由於金子太過軟,不能製作生產工具,所以竹生人的孫子拿一部份的金子與石生人的孫子交換銀器,從此金子成為達悟族人交易的重要物品之一。[6]:150-152類似的情節也出現在其他部落,例如,據傳銀是由一名住在紅頭部落(Imaorod)名叫希馬努由(Simanoyo)的人所發現的,他有一天晚上出去捕魚,卻沒有抓到魚,反而網到一個大箱子,打開後發現裡面裝滿了銀幣,後來族人知道之後紛紛找他們交換銀幣,拿來製成了銀盔。無論那一個版本,這些傳說都與研究者所推論的,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情節[7][5]

參考來源[编辑]

  1. ^ 達悟族男子銀盔.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2. ^ 鮑克蘭(Inez de Beauclair). 〈蘭嶼雅美族的金銀工藝與銀盔〉 Gold and Silver on Botel Tobago: The Silver Helmet of the Yami.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69, (27): 121-127. 
  3. ^ 黃國恩. 館藏十件文物小故事:達悟族銀盔與拼板舟.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第272期.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4-04-01 [20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4. ^ 達悟族銀盔.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3). 
  5. ^ 5.0 5.1 余光弘; 董森永. 《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8. 
  6. ^ 陳, 敏慧. 從敘事形式看蘭嶼紅頭始祖傳說中的蛻變觀 (PDF).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8-12, (63): 133-193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05). 
  7. ^ 楊政賢. 你的「錢」幣、我的「貨」幣?——蘭嶼「銀盔」的前世與今生. 原住民族文獻第54期.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23-04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