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承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莊承籛
出生1739年7月17日
 大清
逝世1788年1月27日
 大清
职业清朝官员

莊承籛(1739年7月17日—1788年1月27日,乾隆四年六月十二日-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字少彭,號羹堂,又號古香江蘇省蘇州府元和縣(今屬蘇州市)人,祖籍常州府陽湖縣(今屬常州市),曾寄籍陝西省西安府咸寧縣(今屬西安市)。清朝官员。

生平[编辑]

自幼天賦異稟,資質穎異。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七歲時,父莊大中因「與汪華氏聚賭姦宿詭名徐天爵一案」遣戍陝西,母徐氏有疾且祖父莊楷人年老,奉命照料祖、母,未跟隨前往陝西。不久,母徐氏去世,承籛居喪攜帶二個幼弟前往陝西父親戍地,旅費不足,僅以手推車載弟、自己步行前往陝西,後遂寄籍陝西咸寧。

三十年(1765年)由陝西咸寧縣籍拔貢生中式乙酉科陝西鄉試舉人

三十一年(1766年)中式丙戌科第二甲第四十二名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1]

三十四年(1769年)五月初一日,散館,授翰林院編修[2]

三十六年(1771年),以編修差充辛卯科順天鄉試同考官。

三十八年(1773年),以編修充四庫全書館纂修兼分校官分校《永樂大典》。進獻家藏南宋蕭常《續後漢書》四十七卷。[3]簽提《永樂大典》卷七七五六、七七五七。[4]

三十九年(1774年),充咸安宮官學總裁

四十一年(1776年),遷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兼充文淵閣校理

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初二日,敕授儒林郎。後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充三通館纂修兼校對官、文淵閣校理。

四十七年(1782年)二月,乾隆帝賜宴,獲賜墨刻如意、彩緞、硯箋、筆墨。四庫全書館進呈永樂大典內指出錯誤與記過次數清單,莊承籛共記過二十六次。遷翰林院侍講[5]四月,記過三次,交吏部察議,銷去紀錄一次,免罰俸。[6]七月,《四庫全書》告成。[7]

四十八年(1783年)遷翰林院侍讀。七月,差任癸卯科山東鄉試正考官。[8]

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一日,誥授奉直大夫。二月,於乾清宮考試列第三等,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9]九月,改授六部主事候補,選補吏部考功司[10]

五十二年(1787年)十二月二十日,卒,年四十九歲。葬於吳縣俶字圩周行阡。

早年家遭變故,備嘗艱辛,生性孝友,獨力撫養多位弟、妹至成人,並給予教育,諸弟也依次出仕。莊承籛仕官之後,與族兄莊通敏同官翰林,值宿時則一起承輿進出,維持關照聯繫;親族子弟數十人聚集到京師,也延攬不倦,過年時則開筵席招待,以慷慨為樂,並不使人知悉其經濟拮据。喜歡賙濟急困的友人,曾幫助流徙到京的松江人陸德粲、常州胡實齋學士,因此胡實齋的詩有「深恩直比憐兒女」句。

因祖父在家鄉、父大中在陝西,不能省親,曾慨歎:「天倫聚順之樂,乃真樂也。吾但得祖孫父子萃一堂,平生志願足矣。」於是千方百計辦理借貸,呈請捐納贖父罪,花費鉅萬,生活清貧,四十一年(1776年)得到恩旨允許赦歸,莊大中到達京師郊外時,承籛出郊迎接,但隨後突然得疾,死於旅途中,承籛哭踴哀慕,幾不欲生。終生時常受討債者困擾。

曾經在乾隆帝召見對答時,乾隆帝詢問莊承籛說話口音不似陝西人,莊承籛回答本籍江蘇、父遣戍陝西等事,乾隆帝說:「此所謂塞翁馬矣。」同僚認為是得到知遇的開始,但生前始終僅是詞臣。生子早殤,之後又不育,繼嗣困難,承籛往往暗自憫悼憂傷。

姜晟為之作贊:

惜丁未冬,劉退谷給事之喪,君往吊焉,翌日而卒。先是,夢至一所,如浮屠老子之宮,中設几案,三見退谷及同官某并坐,虛其左案;君至皆起,指其左曰:『待君久矣。』覺而述之,輒咄咄不樂,初不意妖夢之遽踐也。夫鬼神之說,儒者弗道,然以君之內行兼開敏之才,未究厥施,鬱伊以歿,所謂生而為英、歿而為神者,以古律今,亦容或有之者歟。
賜進士出身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總督直隸等處提督軍營糧餉兼管河道巡撫事年姻愚弟姜晟拜撰。

著作[编辑]

  • 《羹堂文稿》
  • 《餐勝閣詩集》
  • 《古綆齋試帖律賦》
  • 〈友石軒印譜序〉

家庭及關連[编辑]

莊承籛屬毗陵莊氏第十三世。

  • 曾祖父:莊朝生(1630年-1701年),順治六年進士,官至河南提學道僉事。遷居蘇州城東懸橋巷。
  • 祖父:莊楷人(1694年-1777年),歲貢生。
  • 父:莊大中(1714年-1777年),乾隆二年進士,官廣東陽江縣知縣。
  • 母:徐氏,敕贈安人,贈內閣中書徐光烈之女。
  • 承籛排行第一,另有六弟、二妹:
    • 莊承篆(1740年-?年),官雲南河西縣典史。
    • 莊承簡(1741年-?年),監生。
    • 莊承籙(1741年-?年)。
    • 莊承簠(1745年-1799年),廩貢生,官涇縣教諭。
    • 莊承簵(1749年-?年)。
    • 莊承簪(1750年-1820年),監生,官四川郫縣知縣。
    • 妹一,適徐元鎮,內閣中書徐壎之子。
    • 妹二,適蔣紹臨,詹事府主簿蔣煦之子。
  • 姻婭:乾隆三十一年進士姜晟

妻妾[编辑]

子女[编辑]

有一子三女一嗣子。

  • 子:莊雲翰,嫡王氏出,早卒。
  • 嗣子:莊雲翿(1774年-1838年),弟承簪長子,入嗣。監生,官四川峨嵋縣知縣。
  • 長女,嫡王氏出,適楊汝槐。
  • 次女,嫡王氏出,適吳江丁鳳桂。
  • 三女,庶朱氏出,適姜國璠,乾隆三十一年進士工部尚書姜晟三子。

參考文獻[编辑]

  1. ^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七百六十,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五月辛巳,內閣、翰林院帶領新進士引見,得旨:「新科進士一甲三名張書勳、姚頤、劉躍雲已經授職。陸費墀、劉種之、陳桂森、秦潮、陳昌圖、喻升階、善聰、沈世煒、韓朝衡、雷翀霄、王嘉曾、查瑩、林兆鯤、福保、陳濂、鄒玉藻、管幹珍、尹壯圖、莊承籛、施學濂、王懿修、李殿圖、錢良棟、胡珊、盧應、胡必達、鄧文泮、王元菼、王鍾健、宋仁溥、林時蕃,俱著改為庶吉士。王寬、范栻、姜晟、楊鍾嶽、浦霖、王汝璧、孫志祖、甘立德、黃符彩、金潔、謝垣、閻循觀、陳錫、唐樂寧、覺羅祥奈、吳濂、李炤、熊廷聘、戴翼子、吴延瑞、秦清,俱著分部學習。毛應藻、溫鶴立、張天植、徐聯奎、陶士麟,俱著以知縣即用。張友榮著以教職即用。餘著歸班銓選。」
  2. ^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八百三十四,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五月壬午朔,內閣、翰林院帶領丙戌科散館修撰、編修、庶吉士引見,得旨:「修撰張書勳、編修姚頤、劉躍雲業經授職。其清書庶吉士劉種之、秦潮、查瑩、莊承籛、錢良棟,俱授為編修;鄧文泮授為檢討。漢書庶吉士陸費墀、陳昌圖、管幹珍、陳桂森、胡珊、鄒玉藻、李殿圖、王懿修、張秉愚、雷翀霄、福保、陳濂、俱授為編修;余廷燦、盧應、王鍾健,俱授為檢討。施學濂、沈世煒、尹壯圖、韓朝衡、李廷欽、王元菼、呂元亮、喻升階、善聰,俱以部屬用。宋仁溥、林時蕃,俱歸進士原班銓選。」
  3. ^ 《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四·別史類·《續後漢書》卷首·進續後漢書表
  4. ^ 賸錄單:「纂修官莊陝簽出第七千七百五十六、五十七卷內,采真集、韓淲澗泉日記、馬明叟實賓錄、王融新對、燕語考異、古今事通、江淮異人錄、燈下閑談、三境圖論、尚意譬喻論策、敬齋泛說、續後漢書、汪藻浮溪集、劉文貞公集、鄭氏譚綺、唐鱠、姬知常雲山集、僧文珦集。共書拾玖種,計貳拾玖條。乾隆三十八年月日發寫賸錄。」
  5. ^ 四庫全書館進呈《永樂大典》內指出錯誤並總裁等記過次數清單,載張書才等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下冊,八五二,頁1511至1520,軍機處錄副奏摺。
  6. ^ 軍機大臣奏查明正月至三月所進書籍錯誤次數請將總裁等交部察議片,載《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下冊,八七四,軍機處上諭檔。吏部為知照四庫全書館記過人員罰俸事致典籍廳移會,載《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下冊,八七六,內閣移會。
  7. ^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首·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奉旨開列辦理四庫全書在事諸臣職名:「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文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講 臣莊承籛。」
  8. ^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一百八十四,乾隆四十八年癸卯秋七月己亥:「以翰林院侍讀張燾為河南鄉試正考官,編修秦泉為副考官,侍講莊承籛為山東鄉試正考官,編修周興岱為副考官,翰林院侍讀曹仁虎為山西鄉試正考官,編修朱攸為副考官。」
  9. ^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二百二十四,乾隆五十年乙巳二月己丑,諭曰:「朕因修四庫全書,未免從權優用。兹書既告成,理應循名責實,以清翰苑,是以於乾清宮考試,而切題者不一二見,祇按其文字優劣分為四等。一等陸伯焜、吳璥二员;二等蔡廷衡、陳萬青、瑞保、茅元銘、顏崇潙、吳舒帷、陳崇本、李學錦、曹仁虎、祝堃、程昌期、查瑩、江德量、曹城、汪鏞、方煒、祁韻士、吳鼎雯、百齡、李潢、盧蔭溥、童鳳三、朱紱、萬承風、周瓊、孫玉庭、李堯棟、初彭齡、黃軒、玉保、汪如洋、許兆椿、劉權之、韋謙恒、劉汝謩,三十五員。三等彭冠、俞廷掄、余集、陳嗣龍、蔡善述、莫瞻菉、吳壽昌、張九鐔、汪如藻、俞大猷、李光雲、苪永肩、黃瀛元、張燾、錢栻、王綬、章宗瀛、莊承籛、范來宗、范衷、戴均元、白麟、吳敬輿、劉錫五、勵守謙、秦承業、吳省蘭、甘立猷、五泰、蕭九成、祝德麟、王春煦、陳昌齊、恭泰、戴斯琯、寇賚言、德生、劉種之、秦泉、德昌、邱庭漋、褚廷璋、繆晉、王天祿、朱攸、徐如澍、羅國俊、胡榮、秦潮、戴心亨,五十员。四等羅修源、馬啟泰、曠楚賢、馮敏昌、張能照、彭元珫、王允中、許霖、孫效曾、王增、高棫生、洪其紳、祥慶、劉校之、施培應、敷森布、李簧、張位、李奕疇、龔大萬、李鎔、郭在逵、翟槐、周厚轅、閔思誠、王福清、周興岱、潘庭筠、錢世錫、丁榮祚、何循、關槐,三十二员。不入等饒慶捷、索爾敏、永德、沐特恩,四員。編修陸伯焜著升授侍讀學士,編修吳璥著升授侍讀學士,侍讀瑞保著升授侍讀學士,侍講玉保著升授侍講學士,編修蔡廷衡、陳萬青俱著升授侍講,編修茅元銘、顏崇潙、吳舒帷俱著升授侍讀,編修陳崇本著升授右中允,編修方煒著升授贊善。其二等之未經升用者,俱著记名,遇有應升缺出題奏。其考列三等之侍讀侍講學士彭冠、褚廷璋俱著即降為庶子、侍讀侍講等官。侍講學士白麟、德昌俱著即降補侍講,侍讀吳壽昌著即降補贊善。侍讀張燾、莊承籛俱著降為中允、贊善等官,侍讀恭泰著即降補贊善,中允陳昌齊著降補編修,仍各罰俸半年。編修汪如藻、俞大猷、章宗瀛、吳省蘭、邱庭漋、朱攸、蕭九成,所有在館議敘升用之處俱著注銷,仍各罰俸半年。至考列四等之侍讀學敷森布、侍講劉校之、編修馮敏昌、張能照、祥慶、閔思誠、檢討曠楚賢、洪其紳、李奕疇、郭在逵、王福清俱著以部屬分別錄用;閔思誠、王福清仍著罰俸半年。編修王增、高棫生著以知縣用,侍講孫效曾、編修施培應、李簧、周厚轅、何循、檢討王允中、許霖、張位、龔大萬、錢世錫、丁榮祚俱著休致。編修李鎔、翟槐、周興岱、潘庭筠、關槐、檢討彭元珫,所有在館議敘升用之處俱著注銷,仍各罰俸一年;關槐未曾用韻,罰俸三年。其未經降改之編修羅修源、馬啟泰著罰俸二年。不入等之檢討饒慶捷、侍講索爾敏、侍讀學士永德、洗馬沐特恩俱著革職。其留館者,各宜自愧,讀正書,勵實行,勉之。」
  10. ^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二百三十九,乾隆五十年乙巳九月丙寅,諭:「本年考試翰詹,其講讀等官,考列三等者,應以中允、贊善降補,但該員等本以文理平常,因考降職。若仍以翰林補用。將來再遇考試恐仍不免於降官,且中允、贊善員缺本少,降補之後,得缺亦屬無期,轉致淹滯。嗣後翰詹等官,凡遇考試應行降補者,俱著對品以部屬補用,俾得及時自效,若果能勤奮供職,自可仰邀甄拔。是亦造就人材,量才器使之道。著為令,所有此次接駕之張燾、莊承籛,即著對品以主事改補。」
  • 嘉慶《咸寧縣志》卷九·選舉表下·葉十一
  • 光緒《蘇州府志》卷六十三·選舉五·國朝進士·葉二十一
  • 光緒《蘇州府志》卷六十五·選舉七·舉人·葉十二
  • 光緒《蘇州府志》卷六十六·選舉八·國朝貢生·葉二十二
  • 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十九·選舉·進士·葉十八
  • 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十·選舉·拔貢·葉十一
  • 朱汝珍《詞林輯略》卷四·乾隆丙戌·葉三十
  •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2冊,頁八十二
  • 《毗陵莊氏族譜》(1935年增修)卷八世表·十一世至十五世·二分居蘇郡·葉四十三、四十四
  • 《毗陵莊氏族譜》(2006年重修)卷四·分支世系表七·頁三八九、三九〇
  • 姜晟撰,〈羹堂莊君傳〉,載《毗陵莊氏族譜》(2006年重修)卷十二·家傳·頁三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