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之扈级巡洋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荣耀之扈级的其中一艘
历史
鄂圖曼帝國
舰级与舰型 鱼雷巡洋舰
艦名 Peyk-i Şevket sınıfı
建造者 德意志帝國日耳曼尼亚船厂
概况
建造期 1906-1907年
运行期 1907-1944年
完成数 2
报废数 2
技术数据
艦型 鱼雷巡洋舰
排水量 775長噸(787公噸
全長 80.1米(262英尺10英寸)
全寬 8.4米(27英尺7英寸)
吃水 4.6米(15英尺1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2轴,三涨蒸汽机英语Marine steam engine#Triple or multiple expansion
速度 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3,240海里(6,000公里;3,730英里)
乘員 105名军官和水手
武器裝備

荣耀之扈级土耳其語Peyk-i Şevket sınıfı[a]是德国日耳曼尼亚船厂于1906至1907年间为奥斯曼帝国海军建造的一个鱼雷巡洋舰舰级。该舰级由两艘舰艇组成:“荣耀之扈”号[b]“全能之光”号[c]。两舰是作为世纪之交奥斯曼帝国舰队现代化计划的一部分而订购的。这两舰都是排水量仅775公噸(763長噸;854短噸)的小型舰只,然而舰载武装却十分强大,配备了三具鱼雷发射管、两门105毫米(4.1英寸)炮以及一些小型武器。

因为“荣耀之扈”号被扣留在苏伊士运河,而“全能之光”号则与奥斯曼帝国主力舰队一起被困在马尔马拉海,两舰均未参与在1911年至1912年的意土战争。但两舰在巴尔干战争中十分活跃,多次为东色雷斯的奥斯曼帝国军队提供炮火支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艘舰都在黑海服役,执行巡逻任务、护送船队并袭击俄罗斯港口。1915年1月,“全能之光”号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遭水雷袭击;7个月后,“荣耀之扈”号又在马尔马拉海被英国潜艇“E11”号以鱼雷击中。但最终两舰均在1918年前完成修复并重新投入使用。

战争结束后,两舰仍在新成立的土耳其海军中服役,并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进行了长期大修。到了1930年代末,这两艘舰都经历了广泛的现代化改造,并一直服役到1944年最终退役。这两艘舰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拆解报废。

设计[编辑]

荣耀之扈级被奥斯曼帝国海军归类为鱼雷巡洋舰[3],但有时也被称为鱼雷炮艇[4]。两舰都在1903年获得授权,由克虏伯旗下的德国日耳曼尼亚造船厂订购,作为对老旧铁甲舰“神眷”号英语Ottoman ironclad Asar-i Tevfik[d]进行现代化升级的交易的一部分。这两艘巡洋舰是19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奥斯曼帝国海军重建计划的一部分,因为在1897年的希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舰队未能发挥积极作用。[7]

常规参数[编辑]

本级舰长80.1米(262英尺10英寸),舷宽8.4米(27英尺7英寸),吃水深4.6米(15英尺1英寸),在海试期间的排水量775長噸(787公噸)。到1938年,其排水量增加到850長噸(860公噸)。两舰都装备有两根轻制单杆桅英语Pole mast[e],前桅杆位于指挥塔的正后方,主桅杆位于更靠后的位置。艏楼甲板延伸至前烟囱的底部,后甲板自主桅杆后部逐渐下降。两舰都是钢壳无装甲保护的舰艇。建成时配备舰员共计125人,到1915年时已增至145人。[4][9]

本级两舰的动力系统由两台垂直三胀式发动机英语Compound steam engine[f]提供动力,每台发动机驱动一具螺旋桨。四台燃煤舒尔茨水管锅炉由日耳曼尼亚船厂制造,废气被集中到两个烟囱中排出。发动机额定输出功率为5,100匹指示馬力(3,800千瓦特),设计最高速度21(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但在海试中两舰达到了22節(41公里每小時;25英里每小時)。到1915年,由于频繁使用和维护不善,其时速已降至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荣耀之扈级舰艇可储存244公噸(240長噸;269短噸)燃煤,从而提供3,240海里(6,000公里;3,730英里)的巡航半径达。[4][9]

两艘荣耀之扈级巡洋舰的主要进攻武器是三具450毫米(17.7英寸)鱼雷发射管。其中一具安装在舰首水线以上,另两具安装在舰舯部英语Amidships[g]甲板上的旋转发射器内。两舰都配备了两门40倍径105毫米(4.1英寸)速射炮,分别安装在舰首和后甲板的带防护单炮架上。为了近距离防御鱼雷艇,两舰装备了6门40倍径57毫米(2.2英寸)火炮,其中四门安装在舷侧炮塔内。此外还有两挺37毫米(1.5英寸)枪和两挺机枪[4][9]

改装[编辑]

这两艘船在1930年代晚期进行了重建,引入了大量改进。舰首舰尾均被重新建造,设计成新的斜插式舰首。其上层建筑也进行了重建。旧式火炮装备被更换为两门45倍径88毫米(3.5英寸)火炮和四门40倍径0.37毫米火炮,“全能之光”号还加装了布设装备,可处理25枚海军水雷。[12][13]

舰只[编辑]

舰名 建造者[13] 开建[13] 下水[13] 服役[13] 退役[13] 结局[13]
“荣耀之扈”号
土耳其語Peyk-i Şevket
日耳曼尼亚船厂 1906年2月 1906年11月15日 1907年11月 1944年 1953–55年间拆解报废
“全能之光”号
土耳其語Berk-i Satvet
1906年12月1日

服役历史[编辑]

1914年奥斯曼帝国海军主要军舰的轮廓;荣耀之扈级是第二排的第四艘舰

1907年11月之后,荣耀之扈级两舰在奥斯曼帝国海军舰队中服役了十年。1909年,两舰参加了舰队成立二十多年来的首次演习。意土战争爆发时,“荣耀之扈”号被扣押在受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14],而“全能之光”号则被部署于马尔马拉海的预备舰队中,无法与强大的意大利舰队相抗衡[15]。1913年,两舰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参战,主要为东色雷斯的奥斯曼帝国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此后还在奥斯曼帝国军队守卫恰塔尔贾防线时提供舰炮火力[16]。“全能之光”号还曾两次参加与希腊海军发生的短暂冲突[17]

奥斯曼帝国于1914年11月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荣耀之扈”号和“全能之光”号主要被配属在黑海对抗俄罗斯黑海舰队。两舰经常在奥斯曼海岸巡逻,特别是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并护送船队前往安纳托利亚西部。在1915年1月的一次护航行动中,“全能之光”号意外触雷,导致舰尾严重受损。该舰因此被拖回君士坦丁堡进行修理,并于1918年重新服役。“荣耀之扈”号在1915年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期间返回马尔马拉海,运送弹药给驻守的奥斯曼帝国部队。8月6日,该舰被英国潜艇“E11”号发射的鱼雷击中,受损严重导致修理工作一直持续到1917年。战争的最后一年,两艘舰船都被用作黑海的护航舰。[18]

一战结束时签订的《塞夫尔条约》将奥斯曼帝国海军部分舰艇分给葡萄牙作为战争赔偿,但随后的土耳其独立战争使该协议作废。最终在1924年签署的《洛桑条约》允许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保留其舰队[19]。这两艘巡洋舰被新成立的土耳其海军保留,并分别更名为“荣耀”号(Peyk)和“全能”号(Berk)。1924至1925年“荣耀”号进行了长期检修,1927至1929年“全能”号也进行了检修。“荣耀”号和“全能”号分别在1936至1938年和1937至1939年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两舰一直服役到1944年后被从海军名册中除籍,并搁置在格尔居克海军船厂英语Gölcük Naval Shipyard,最终于1953年被拆解。[4][13]

脚注[编辑]

注释[编辑]

  1. ^ 译名参考自《德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71—1918年》[1]
  2. ^ 译名参考自《德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71—1918年》[1]
  3. ^ 译名参考自《德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71—1918年》[2]
  4. ^ 译名参考自《战舰世界 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 1880-1990》[5],另有来源记载为“圣眷”号[6]
  5. ^ “pole mast”译名参考自《英汉舰船科技词汇》[8]
  6. ^ 译名参考自《英汉舰船科技词汇》[10]
  7. ^ 译名参考自《新编英汉科技大词典》[11]

出处[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Beehler, William Henry. The History of the Italian-Turkish War: September 29, 1911, to October 18, 1912. Annapolis: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13. 
  • Erickson, Edward J. Defeat in Detail: The Ottoman Army in the Balkans, 1912–1913.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3. ISBN 978-0-275-97888-4. 
  • Fleets of the World: 1915. Philadelphia: J. B. Lippincott Company. 1915. OCLC 8418713. 
  • Langensiepen, Bernd & Güleryüz, Ahmet. The Ottoman Steam Navy 1828–1923.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5. ISBN 978-0-85177-610-1. 
  • Lyon, Hugh. Gardiner, Robert ,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需要免费注册.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388–394. ISBN 978-0-85177-133-5. 
  • (英)艾丹·多德森. 德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71—1918年 =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 指文海洋文库L005. 由刘杨翻译.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05. ISBN 978-7-5139-3493-0 (中文(中国大陆)). 
  • (英)艾丹·多德森. 大巡洋舰图解百科:1865——1910 BEFORE THE BATTLECRUISER: THE BIG CRUISER IN THE WORLD'S NAVIES, 1865-1910. 由金文杰翻译.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22-09. ISBN 978-7-5472-8901-3 (中文(中国大陆)). 
  •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编辑组.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5-09. CSBN 17034·25 (中文(中国大陆)). 
  • 王运. 新编英汉科技大词典 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8. ISBN 7-5023-0064-3 (中文(中国大陆)). 
  • (英)布鲁斯·泰勒 (编).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由邢天宁翻译.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