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神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苦難神學是環繞苦難這一主題所做的神學反思。

「苦難」是人類共同的疑惑和困擾,特別在這個苦難連連的時代。基督信仰乃是以「愛」為中心,該如何解釋苦難的發生呢?很多苦難之所以”苦”是因為「無解」,特別是當「好人」受苦時。

尼采所提倡的「人自己承擔自己的命運──包括苦難的命運」,天主教神學家漢斯‧昆認為這也不能回答人類對苦難的疑惑,只是「使人自己成為人類無邊苦難的被告」。佛教則認為人要超脫六道輪迴才可以脫離苦難。

基督教認為,無罪的耶穌來到世上就在受苦,而且是「主動」受苦,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基督徒認為初代門徒們也是到處受逼迫,被鞭打、入獄,但他們在苦難中經歷了上帝的愛與恩典,並與基督一同得勝。

字義研究[编辑]

「苦難」可能是身體的、心靈的、情緒的、環境的。「苦難」一詞,字面上解釋為「困苦與災難」。在聖經中,「苦難」則有不同的定義,舊約希伯來文的用詞是「痛苦」或「疼痛」(ke'ev)。而在新約希臘文用詞中是「苦楚」(Pathema) [1] {path'-ay-mah}

  • 1) 指人所正遭受或曾受過的苦難
1a) 指外來的, 一個受苦的經歷, 不幸的事情, 慘禍, 災禍, 痛苦憂傷
1a1) 指基督所曾受的苦難
1a2) 亦指基督徒所必須受的苦難, 為著基督也曾同樣忍受過
1b) 指內心所經歷的憂傷, 衝擊, 犧牲
  • 2) 也是「患難」(thlipsis)的意思。[2]
2a) 壓制, 受苦, 迫害, 磨難
2b) 內心的愁煩, 苦惱

神學家論苦難[编辑]

馬丁·路德[编辑]

苦難就是得勝

有些人認為,「苦難神學」算是近代神學。馬丁·路德在1518年說明“因信稱義”的十架神學時就說過:「十字架上的上帝不是通過力量和榮耀來將自己彰顯,而是在苦難和十字架上顯示給人,使罪人能夠得以因信稱義」 。[3]馬丁·路德還特別強調:「十字架代表上帝的憤怒與咒詛,也代表上帝的祝福與慈愛。」[4] 馬丁·路德認為,人生沒有任何的苦難是上帝勝不過的,十字架的苦難、十字架的死亡就是最大的勝利。不少學者研究,馬丁·路德神學很可能是在他面對死亡時形成的。

潘霍華[编辑]

人類的苦難是參與上帝的痛苦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 ( D. Bonhoeffer ,1906-1945)他則以「參與」的觀點來看苦難;他認為,痛苦正是基督徒與異教徒不同的地方,因為我們透過苦難可以參與上帝的痛苦,分擔上帝的痛苦。這位德國年輕的神學家,死時年僅39歲。潘霍華說「基督徒可以參與上帝的痛苦,分擔上帝的痛苦。」[5]

卡爾·巴特[编辑]

苦難的經歷可以改變生命

另一位差不多同時期的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他生於1886年5月10日,逝於1968年12月10日,是瑞士籍新教神學家,新正統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巴特認為,苦難神學是一種「經驗神學」[6],受苦的經驗可以帶給人類全然不同的感受,使人生命改變,離罪向善。因此,神學家應該幫助基督徒理解苦難的目的和意義,因為基督信仰乃是讓人積極面對苦難而不會逃避。

莫特曼[编辑]

透過苦難認識上帝的愛

莫特曼認為,人是從「苦難」和十字架來認識上帝,這樣的啟示是隱藏而間接的。他強調,「苦難」要由「苦難」克服,創傷要由創傷治癒。因為「被棄的痛苦要由愛的苦難來克服,這種愛的苦難不怕病和醜的東西,而是接納它們,接受它們,從而治癒它們。」[7]

莫特曼指出,在人類的痛苦中上帝沒有隱藏,祂總是與受苦的人同在,就如聖經以賽亞書六十三章9結所說:「他們在一切苦難中,祂也同受苦難」。因此,沒有苦難就沒有愛!

從十五世紀開始就提到苦難神學,除了上述以幾位神學家之外,還有烏納慕諾、[8]別爾嘉耶夫、[9]赫舍爾、[10]云格爾[11]…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紀,苦難特別多,因此苦難神學就變得更具時代性了。

分析與討論[编辑]

人或覺得,一些愛上帝的基督徒或是社會上一些正人君子他是「好人」,應該得到神特別的眷愛,所以當好人受苦時,就會心懷不平;甚至教會受苦、受逼迫也會覺得困惑。應該如何看苦難呢?可以求脫離苦難嗎?以下略做分析與說明。

好人也會受苦[编辑]

聖經上說,「連一個義人都沒有」,因為只有神是絕對的好。基督教認為,所謂的「公平」,不是人的眼睛所看見的,如果覺得「好人」不應受苦,這種想法會落入「功德論」,就是常聽人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不是這樣,就會質疑,這樣的質疑會使自己受虧損。

基督教認為好人不等於不受苦。例如約伯是個完全正直敬畏神的人[12],但他卻受了極大的痛苦。但萬事互相效力,到底是苦難還是祝福,人不一定明白,除非到了最後審判,絕對不會真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因此,基督徒認為,苦難發生的意義,只有上帝知道。

耶穌基督全然無罪,卻也受了極大痛苦,被釘在十字架上。不但肉體受苦,心靈也受到更深的傷害,被門徒出賣、否認。[13]

基督教主張苦難有益於人。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神有完美計畫,人經過苦難,勝過苦難,就漸漸成熟,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苦難與上帝[编辑]

耶穌的另一個名字「以馬內利」是主對人類的承諾。他是與人同在的神。基督教認愛,神不只安慰受苦之人,更是參與在人們的苦難之中。對受苦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有沒有人了解他的苦、認同他的處境。

脫離苦難[编辑]

當然,「苦難之日」還是很艱難的一段時光,人總是希望能儘早脫離苦難,詩人大衛有許多這樣的禱詞:「他從高天伸手抓住我,把我從大水中拉上來。他救我脫離我的勁敵和那些恨我的人,因為他們比我強盛。我遭遇災難的日子,他們來攻擊我;但耶和華是我的倚靠。他又領我到寬闊之處;他救拔我,因他喜悅我。」[14]有時求告神,神會救我們脫離苦難,但有時,雖沒有脫離,但卻生出新的力量,一如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對主的絕對信心:「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窰中救出來。王啊,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15]

基督教認為,主有應許,認為教徒一定可以在苦難中得勝,「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16] 是耶穌在上十字架前安慰門徒的話。

参考文献[编辑]

  1. ^ CBOL原文字典資料AV - suffering 11, affliction 3, affection 1, motion 1; 16。
  2. ^ CBOL原文字典資料AV - tribulation 21, affliction 17, trouble 3, anguish 1, persecution 1, burdened 1, to be afflicted + 1519 1; 45。
  3. ^ 洪維克 Mon May 8 23:43:53 2006 信望愛資訊中心回應:苦難神學 上帝與苦難——二十世紀神學家如是說
  4. ^ 信義會2003年馬丁路德神學講座
  5. ^ 潘霍華,《追隨基督》,香港道聲出版社
  6. ^ KARL BARTH, POST-CHRISTENDOM THEOLOGIAN John Howard Yoder, unpublished, 1995. Presented to the Karl Barth Society; Elmhurst IL, June 8, 1995.
  7. ^ 周學信著,魏玉琴譯,〈莫特曼的十字架神學〉
  8. ^ 烏納莫諾為西班牙哲學家,著有「上帝的憂苦」
  9. ^ 俄羅斯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曾著「上帝的悲劇」
  10. ^ 赫舍爾(A.J.Hesechel)為200多年前的天文學家,他曾說:「單純的存在,並不難,存在的很有意義,很難!」,著有「上帝的悲愴」
  11. ^ 雲格爾是德國神學家,他說"所有人的生通向死,而耶穌的生來自死",上帝道成肉身,包含著 與人分擔死的不幸和生的苦難。曾著「上帝的受難」
  12. ^ 約伯記一章1節
  13. ^ 希伯來書二章9節
  14. ^ 詩篇十八:16-19
  15. ^ 但以理書三:17-18
  16. ^ 約翰福音 16:33

參考書目[编辑]

  • 宋華忠(民86):聖經神學。台北,呼喊雜誌社。
  • 潘霍華。《獄中書簡》。許碧瑞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P.142
  • 馬有藻(民84):新約概論(修訂版)。台北,中國信徒佈道會。
  • 唐佑之(民84):苦難神學(三版)。香港,卓越書樓。
  • Francis I. Anderson著,潘秋松譯(民83):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約伯記。 台北,校園書房。
  • 徐高阮等譯(民58):危機時代的哲學。台北,幼獅文化。
  • 聖經(新標點和合本)。香港,香港聖經公會。
  • 人文思想網路讀書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唐崇榮 12/2003第十卷 第四期Vol.10 No.4動力季刊
  • 周學信著,魏玉琴譯,〈莫特曼的十字架神學〉
  • 潘霍華,《追隨基督》,香港道聲出版社
  • KARL BARTH, POST-CHRISTENDOM THEOLOGIAN

John Howard Yoder, unpublished, 1995. Presented to the Karl Barth Society; Elmhurst IL, June 8, 1995 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