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准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稳、准、狠文革名词,意谓稳健、准确、坚决。原指技艺分寸和火候上的掌握、拿捏,后引申为借指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方针,文革时已被推广为打击一切反革命、刑事犯罪分子、运动对象的指导方针。在当代偶尔被使用,淡化恢复原意。

历史[编辑]

1950年,毛泽东制定了“对镇压反革命分子,请注意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的方针。打得稳,就是要注意策略;打得准,就是不要杀错;打得狠,就是要坚决地杀掉一切应杀的反动分子。后来被类推为指导一切运动的打击、镇压工作的方针。比如,普遍用于反右、清理阶级队伍等。

但在实际运用里,对“打得狠”过分强调。成为了政治上的大是大非,站在哪一边、必须旗帜鲜明的立场问题。

在这种思维惯性指导下,公安工作和政治运动对打击对象的处理,一般情况都偏于严厉,时常“严打”、“从重从快”。

参考资料[编辑]

  • 在《人民日报》,该词条1960年代出现的频次达到71.48%,1968年占48.85%, 1969年占20.66%。而这两年正是批清运动如火如荼的时间。
  • 新华社,《济南汽车制造总厂革委会在清理阶级队伍中 用毛主席的政策武装革命群众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民日报》1969年2月10日。
  • 徐来,《最高法院部署今年后五个月“严打”整治斗争 依法从重从快 稳准狠打击犯罪》, 《法制日报》2001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