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富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毛富政(1929年12月18日),又名毛扶正,是一位出身四川簡陽臺灣白色恐怖受難者。

生平[编辑]

早年生活[编辑]

1929年,毛富政出生於四川省簡陽縣簡城鎮;他是家中第六個出生的孩子,下面有一個弟弟,上面有三個兄長和兩個姊姊。自小,長兄毛却非就離開家鄉。後來,他進入簡城鎮中心國民小學就讀,並在就讀時經常面臨日軍空襲,又遭遇父親過世等事情。小學畢業後,他考入離家路程七石橋鎮私立誠明初級中學;該校是由其遠房叔父、當地鎮長和地方袍哥所開辦。初中時,他每天6時自家中奔跑至學校上課,以趕在8時前抵達。當時,他的長輩向當局租借土地以耕種甘蔗柚子桃子李子等作物維生,他也因而曾在當地製糖工廠玩耍。初中畢業後,他一度前往成都準備繼續升學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毛却非攜帶妻兒自重慶返鄉,毛富正決定隨其離鄉;後來,他的二哥則前往上海[1]

離開家鄉後,他與兄長一家人先暫住重慶,再經萬縣前往宜昌沙市漢口等地。1947年,他們一行人終於抵達上海,他進入武進路的海濱中學高中部就讀。[1]

登艦從軍[编辑]

1949年5月,高中二年級下學期時,因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轉進」且人民解放軍已逼近,他與兄長護送其妻兒搭乘中華民國海軍艦艇離開上海。在尋得船隻後,他們將家當搬負上船,先航抵大陳島,又在當地換乘另一船隻直達左營。在抵達左營後,碼頭一旁「永嘉」掃雷艦的艦長陳慶堃隨即在他兄長妻子交涉下同意他們登艦隨行;當時,他的兄長已先至廣州黃埔奉命接任「美頌」中型登陸艦艦長職務。等候開船時,他因看見「一銀元換四萬塊臺幣」的公告,於是立即兌換出大量舊臺幣,在當地購買食物解飢。航行途中,船上擠滿了從中國北方撤退的海軍眷屬,他因而只能睡在存放彈藥的船艙裡面,經過兩天兩夜抵達廣州。抵達並停泊於珠江口黃埔島後,他們另尋小船前往岸上,並遇見其兄長屬下轉告他們在當地等待。隨後,他們前往下庄村尋找民房暫居,並在半個後與返自海南島的兄長相聚。隨後,他從兄長得知其艦上缺乏人手,並決定加入其中在電信室擔任譯電工作;登艦工作後,兄長以「扶持正義」之意建議他改名「扶正」。[1]

此後,他在船上開始領有以金元券銀元銀元券和幾塊龍洋鷹洋(偶而還會有袁大頭)支付的薪水,船隻也一直停泊在碼頭內;兄嫂和其子女則仍留居下庄,他也因而經常前去探望。同年10月中,因解放軍再度逼近,美頌艦奉命離開廣州前往香港載運海軍總部所需物資至臺灣;接獲物資後,他發現其主要為腳踏車乾魷魚。同時,由於當地米價高昂,兄長決定將之全部售予當地人,並將所得發放與屬下。同時,兄長多次向他表達欲放棄任務返鄉之意,又在與其電雷學校學弟楊滄活(其當時已參加民主同盟)會面後決定予以艦上官兵自主決定留下或離開。同月19日上午,他的兄長攜帶一面五星旗登艦;夜裏睡覺時,他們一同被艦上官兵謝恆等人予以拘禁,隨後經汕頭前往臺灣。[2][3][1]

遇難生活[编辑]

抵達臺灣左營後,兄弟倆等人被綑綁押解上岸,並被載至鳳山海軍來賓招待所監禁;不久,他的兄長即遭槍決[2][3],兄嫂則在被監禁在海軍軍法處被判無罪後前往眷村友人家中定居,至於其幼子則暫時分別寄放三處人家。在監禁過程中,雖沒遭嚴刑拷問,但他始終被以繩子綑緊雙臂,並經常得依賴獄友協助起居;最後,他被以「連帶關係」判處五年徒刑,並於1950年7月被移送位在臺北市中正路上的臺北軍人監獄。隨後,他又被轉送內湖,再被以中海級戰車登陸艦送往綠島。在抵達後,由於新生訓導處的屋舍仍在興建,他被迫參與興建工程,並在與工程承包商互動中學會閩南話,又由其供應食物。在設施逐漸完備後,他開始被要求在早餐後參與小組討論,熟悉三民主義國父遺教實業計畫及《毛澤東批判》等內容,並得注意其談話內容,以免遭到關在碉堡懲罰。因為不想參與人事爭鬥,他在生產班成立後即加入其中,開始學習種植蔬菜,以供應日常生活所需。[1]此外,他還在島上結識多位臺灣籍獄友,並向他們學習閩南話與日語[4]1954年,他終於獲知可以保釋出獄,並在陳紹平及陳振夫(皆其兄長在電雷學校航海科同期同學)擔任保人下得以於1955年6月30日離獄。[4]

出獄生活[编辑]

在自綠島乘小船抵達臺東後,他開始輾轉四處尋求就業;最後,他決定進入高雄海軍造船廠任職,並在其間從軍兩年,又在金門遇到八二三炮戰爆發。但是,沒幾年,他就在保防部施壓下被迫離職。再度四處求職又總是遭拒後,他決定在昔日長官建議下前往基隆港務局任職,並從此展開居住於拖船遊艇上數十年的生活。[4]往後,他仍得面臨警察經常前來訪查刁難,並因而決定不要結婚[4]

1987年臺灣解嚴後,他透過紅十字會嘗試尋找在中國大陸的親友,並最終尋得簡陽家人的聯絡地址,又聯絡上三哥和弟弟。1990年開放探親後,他與友人與同事相約返鄉,前往四川及成都等地與親人會合。[4]此外,他也在退休後與一位熟識的寡居婦人和其家庭同居[4]

軼事[编辑]

  • 他在綠島領得人生首張身分證,並因而將綠島稱作其「第一故鄉」。[4]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烽火中的家──毛扶正訪談紀錄(上). 2011 綠島 ˙ 和平 ˙ 對話. 2017-12-26 [201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中文(臺灣)). 
  2. ^ 2.0 2.1 魁亨科技, iifun,. 【海軍囚籠】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不凡的年代;我們的故事。. ndweb.iis.sinica.edu.tw. [201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2) (中文(臺灣)). 
  3. ^ 3.0 3.1 魁亨科技, iifun,. 【海軍囚籠】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不凡的年代;我們的故事。. ndweb.iis.sinica.edu.tw. [201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7)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烽火中的家──毛扶正訪談紀錄(下). 2011 綠島 ˙ 和平 ˙ 對話. 2017-12-27 [201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