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後社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昔為西拉雅平埔族學甲社舊地之一,在舊學甲鎮西北角,是舊時學甲十三庄的莊頭之一,屬於學甲八區中的後角區,戰後行政區曾經規劃為學甲鎮一秀里,現已歸為秀昌里,境內有兩個角頭,除原後社外還有彭城(今下溪洲)角頭。[1]

宗教信仰[编辑]

聖和宮
集和宮

後社庄內有四座角頭廟各為:聖和宮(主祀為廣澤尊王)、西龍宮(主祀為李府千歲)、仙祖廟(主祀為李鐵枴),另一集和宮(主祀為保生大帝)。其中集和宮是後庄最早建立的庄廟,清道光7年(1827年)由柯、郭、劉、黃、蘇、蔡、陳、周、史、林等10 姓共同集資興建,故而創建一開始稱「十姓公廟」,今日的廟體為1967年重新興築,而重建時仍維持早年的公厝建築形態,學甲上白礁及刈香時的蜈蚣陣,即由集和宮所創立。[2][3][4]

下溪洲仔(彭城),初稱「溪洲仔」,位處於學甲市區西北邊,劉、郭為主要姓氏,前者以中國福建泉州同安縣鼎尾鄉18都劉葵為開臺祖,庄內角頭廟有: 慈太宮(主祀為中壇元帥)、玉皇宮(主祀為玉皇大帝)、神澤宮(主祀為神農四大帝)。[3][4][5]

庄內大姓[6]  [编辑]

後社 : 李

彭城(下溪洲) : 劉、郭

參考資料[编辑]

  1. ^ 黃, 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臺南: 臺南縣政府. 1998: 23–24. ISBN 9789570212020. 
  2. ^ 黃, 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3. ^ 3.0 3.1 黃, 文博.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249–250. ISBN 978-986-03-5211-5. 
  4. ^ 4.0 4.1 黃, 明雅. 南瀛聚落誌. 臺南: 臺南縣政府文化局. 2002: 209–220. ISBN 957-01-0251-9. 
  5. ^ 戴, 文鋒.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0: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6. ^ 李, 雄揮. 學甲庒鄉土誌. 臺南: 個人出版. 2017: 31–40. ISBN 9789574343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