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于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于陛(16世紀—17世紀),九齒北直隸真定府棗強縣[1]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编辑]

張于陛自幼聰敏好學,曾寫下《四書大易解》。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舉順天鄉試,次年(1616年)會試副榜,授文安教諭,調任鳳陽,陞山東樂陵知縣,修葺城牆、訓練鄉勇,準備好贖罪錢和漕運餘米。樂陵有德臨漕米剩下九百餘兩,前任都按例撥歸己用,他說:「這樣累苦人民,我怎忍心如此貪心。」全數分給解戶;御史訪問某狡猾人,某人自稱是他屬下胥吏,他人勸其指稱某人說的是事實,他說:「犯名非真,我豈不是殺人以取悅他人?」事情揭發後他不獲罪。

之後張于陛以政績以遷官東昌同知,府屬的范縣號稱難治,歷年欠稅未能清還,他代理縣事數個月,積欠頓時還清,豪強更爭先地輸納錢糧,徵收有剩餘就拿來充當學資,讓范縣人感德之;歷署臨清博平恩縣高唐都有惠政,後來因為時事日非辭官回鄉[1]

引用[编辑]

  1. ^ 1.0 1.1 民國《棗強縣志·卷五·人物上》:張于陛,字九齒,幼警敏,嚮學矻矻不釋卷,嘗著《四書大易解》,學者宗之。(萬曆)乙卯登賢書,中丙辰會副,秉鐸文安,旋改鳳陽,遷山東樂陵令,時方以修練儲備督責有司,于陛多方圖維,葺舊壘、練鄉勇,凡贖鍰與漕白餘米悉儲以為備;邑有德臨漕米蓆草腳價九百餘金,前令皆循例入己,于陛曰:「是累苦極矣。予何忍貪此。」悉給解戶,直指訪一大猾,訛其名胥吏,或指某以實之,公曰:「犯名非真,吾豈殺人媚人耶?」竟白之得無問。以最遷東昌同知,郡屬范縣稱難治,歷年積逋莫清,邑大豪莫敢問,守土者多以是去官,攝篆數月積逋頓清,大豪尤爭先輸納錢糧,徵收皆同兩學博,有羨金數十即付為修學資,范人德之。歷署臨、博、恩、高皆有惠政,以時事日非解組歸。

參考文獻[编辑]

  • 民國《棗強縣志》·卷五·人物上
官衔
前任:
趙喬森
明朝文安縣教諭
1628年-1631年
繼任:
劉新民
未知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梁招孟
明朝鳳陽縣教諭
崇禎年間
未知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王永昌
前任:
梁應暘
明朝樂陵縣知縣
崇禎年間
繼任:
馬經邦
未知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宋一鶴
明朝東昌府同知
崇禎年間
未知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孟學孔
清朝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