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防部保密局桃園感訓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防部保密局桃園感訓所位於桃園市蘆竹區溪洲31-1號,又稱愛吾盧徐厝桃園監獄天牢。原為前桃園縣長徐崇德的祖厝,屬三進二院的四合院建築,1950年開始成為國防部保密局的臨時監獄,一半為家住屋,另一半房子和屋外空地,則為關押人犯的房舍。1957年以後,國防部情報局仍以「桃園監獄」的名義繼續使用,直至1969年才完全裁撤。

歷史[编辑]

1920年,新竹州蘆竹庄的徐家新厝完工,屬三進二院的閩式四合院建築,並由桃園仕紳鄭永南於門樓題名「愛吾廬」,但徐家人稱此為祖厝、新厝,鄰近居民則稱為徐厝,後以徐厝泛稱該區域。徐家五房的徐崇德,在1930年代即是蘆竹庄的地方政治要角,1947年則擔任《全民日報》桃園分社主任,實為國防部保密局的通訊員,負責從事情蒐工作。1951-1958年,當任桃園縣民選縣長。徐厝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因日軍興建軍事設施而於1944年被日軍徵用為軍隊駐紮地。戰後,徐厝則借予保密局供關押人犯使用。根據保密局的檔案可知,自1949年10月起,保密局設計委員會委員姜達緒轉任桃園感訓所所長,可知已有此單位。而1950年冬季從保密局臺北看守所(南所)移來的喬家才,則是目前可知的最早被關押者。[1]

1951年,保密局將身份較重要的人犯解送至徐厝關押,藉此疏散保密局內過多的人犯。同年4月,因調整看守所與感訓所的工作性質,原計畫將桃園感訓所搬遷至臺北看守所內,卻因保密局偵防組不願意而取消。1955年,保密局改制為國防部情報局。1957年,桃園感訓所奉令併入南所,但情報局並未歸還徐厝,反以「桃園監獄」的名義繼續使用至1969年才裁撤。情報局撤出徐厝後,徐家持續使用至今,目前該四合院仍是徐家自宅。[2]

在編制上,桃園感訓所是以羈押已審判的人犯為主,但實際關押對象,可分為違犯保密局內規的工作人員、秘密關押或隔離特殊人犯、配合保密局其他監所調度三類。其中,因孫立人相關的李朋案、李鴻案、郭廷亮案等被捕的人犯,就被認定為需要秘密關押,而報界大老龔德柏、軍法局長包啟黃等人則屬被隔離的特殊人犯,但最特殊的莫過於一群蘇聯水手。[3]:81-82 由於關押的「犯人」多為政府內部整肅異己或具有特殊身分的人士,有如中國傳統關押皇親國戚及大官的「天牢」,故也被政治犯稱為天牢。[4]

建築空間[编辑]

徐厝佔地2,000多坪,周圍有圍牆及竹林,進出道路有三,最左側的路通往軍方使用的徐厝大門,是人犯、監所管理者主要出入的動線;中間的路供徐家三房、六房進出用,可以從後門進入徐厝,再由內部的廊道通往其他空間;徐家的二房、五房則是繞到右側護龍的進出徐厝。保密局與徐家以前廳的迴廊及中庭作為主要的分界,用籬笆切成兩半,軍方使用前半段、徐家使用後半段,因籬笆有縫,有時人犯會透過洞口與徐家小孩互動。只有年節活動時,才會打開在軍方使用的大門,供徐家人進出。[3]:84-87

軍方在空間利用上,以前廳做為中山室,左右兩側廂房是主管宿舍、辦公室,第一進左側有間印刷室及無線電室,其他則作為押房。每間約20尺長、12、13尺寬,由木柵隔成的房間,最多曾監禁20餘人。空間陰暗且潮濕,飲用水井內的黃泥水,晚上點的是黑煙撲鼻的煤油燈。對具特殊背景的人犯而言,徐厝的關押環境十分嚴苛,但基於身分特殊,感訓所也不敢過份剝削,管理較為寬鬆,因此伙食上較其他看守所佳,不僅有報紙可讀,彼此也可自由談話,並無傳出虐囚等事情。[4]

參考資料[编辑]

  1. ^ 張維修計畫主持. 〈桃園市蘆竹愛吾廬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 桃園: 桃園市政府. 2021: 8、1–45~1–47、1–57~1–58. 
  2. ^ 原國防部保密局桃園感訓所. 不義遺址資料庫. [202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2). 
  3. ^ 3.0 3.1 張維修編. 《不義遺址:轉型正義的空間實踐》. 臺北: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2022. 
  4. ^ 4.0 4.1 天牢.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