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BigBullfrog/2020年用户讨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回到讨论页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赠送及授予

維基百科政策簡報2020年1月號[编辑]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簡報發送時間:2020年1月20日 (一) 14:07 (UTC)

過去一個月(2019年12月21日至2020年1月17日)內,中文維基百科內外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人事動態 人事動態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14項,另有5項提案獲得通過,其中對方針與指引的修訂如下所列:

  1. 關閉存廢討論指引》:進行細節修改,消除關注度提刪相關條文歧義。討論記錄
  2. 刪除方針》:因應前項《關閉存廢討論指引》修訂。討論記錄
  3. 快速刪除方針》:修訂〈圖片及多媒體檔案〉一節內容,新增了二項新準則,分別為F9:沒有填寫任何合理使用依據的非自由著作權檔案討論記錄以及F10:可被替代的非自由著作權檔案討論記錄相關模組一併修訂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 蒙特雷阿勒==
您好。不留重新定向會有大量紅鏈。蒙特雷阿勒 。可能你要檢視一下相關操作。-千村狐兔留言) 2020年2月13日 (四) 01:44 (UTC)

士嘉堡是Scarborough, Ontario的通用译名[编辑]

士嘉堡是一座华人聚居城市,当地华人普遍接受"士嘉堡"作为本市的中文译名。英国的同名市镇的中文译名斯卡布罗并不适用于本市。 如果您对士嘉堡的中文译名有异议,请在条目的讨论页进行详细讨论。 Nndd留言) 2020年2月13日 (四) 03:19 (UTC)

丰特拉维亚[编辑]

您好,请教一下这个地方的标题应该用法语、西班牙语还是巴斯克语译名?除了法语和西班牙语维基百科之外,其他语言维基百科大多用的是巴斯克语的“Hondarribia”(俄语也使用西班牙语标题)。--Kali 👑 2020年2月22日 (六) 17:32 (UTC)

@Kalicine730您好,西班牙的地名均是按照西班牙语地名来译写,哪怕该地有自己的巴斯克语名或加泰罗尼亚语名,哪怕其他语言的wiki都是用的巴斯克语名或加泰罗尼亚语名,此例便是如此。--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2月22日 (六) 19:15 (UTC)

維基百科政策簡報2020年2月號[编辑]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簡報發送時間:2020年2月24日 (一) 05:57 (UTC)

過去一個月(2020年1月18日至2020年2月21日)內,中文維基百科內外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人事動態 人事動態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43項,另有20項提案獲得通過,其中對方針與指引的修訂如下所列:

  1. 公共運輸收錄準則》(現《關注度指引(交通)》):補充公共運輸系統之物理線路相關條目收錄標準。討論記錄
  2. 刪除方針》:微調〈刪除理由〉一節導言。討論記錄
  3. 重新導向方針》暨《重新導向指引》:修正部分語句、釐清語意、調整方針暨指引之適用範圍討論記錄,後修訂〈分類重新導向〉一節內容,《頁面分類指引相應修訂討論記錄
  4. 可靠來源指引》:修訂〈法律〉一節內容。討論記錄
  5. 快速刪除方針》:因應社群討論修正〈图片及多媒體檔案〉一節部分頁面之內部連結討論記錄,後微調O7項條文內容以避免技術性問題。討論記錄
  6. 天體收錄準則》(現《關注度指引(天體)》):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天體相關條目之關注度指引,優先適用於既有之《關注度指引》。討論記錄
  7. 氣旋收錄準則》(現《關注度指引(氣旋)》):修正部分語句、釐清語意。討論記錄
  8. 存廢覆核方針》:修正部分語句。討論記錄
  9. 因應社群討論,將關注度相關指引之標題格式進行統一(《人物收錄準則》更名為《關注度指引(人物)》、《足球員關注度指引》更名為《關注度指引(足球員)》、《公共運輸條目收錄準則》更名為《關注度指引(交通)》、《氣旋收錄準則》更名為《關注度指引(氣旋)》、《天體收錄準則》更名為《關注度指引(天體)》)。討論記錄
  10. 討論頁指引》:弱化〈排版〉一節中關於以縮排符號(:)回應討論內容的語氣。討論記錄
  11. 格式手冊(版面布局)》:修訂〈附錄元素〉一節內容,以貼近條目實際排版情況,並提升可讀性。討論記錄
  12. 命名常規》:調整「使用常用名稱」及「名從主人」等原則的適用範圍。討論記錄
  13. 格式手冊(列表)》:修訂〈條目內嵌入人物列表的收錄標準〉一節內容,禁止在疾病相關條目中嵌入「知名患者」等人物列表。討論記錄
  14. 格式手冊(日期和數字)》:微調公元紀年民國紀年、歷史紀年和民族紀年之格式規範。討論記錄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若干个移动导致问题[编辑]

最近我发现您修改了多个条目的名称,但是采用的是“移动但不留重定向”的方式,这导致了Category:快速删除候选多个重定向页面被机器人标记为G15孤立页面速删。麻烦您前去确认一下这些重定向是否应该重定向到新页面。--1=0欢迎加入WP:維基百科維護專題 2020年2月28日 (五) 03:33 (UTC)

翻譯錯誤的重定向應不符快速刪除準則,應提交存廢討論,故不符可移動而不留重定向的情況,請移動時不要使用不留重定向。--Xiplus#Talk 2020年3月2日 (一) 00:54 (UTC)

法语译名[编辑]

您好,印象中您应该比较擅长法语音译,因而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格羅斯伊斯勒的原文 Gros Islet 看起来应该是法语,按照法语音译用“格罗伊莱”做标题是不是更合适?我并不太了解法语的发音,希望得到您的建议,谢谢。--Kali 👑 2020年3月1日 (日) 18:46 (UTC)

@Kalicine730您好,很高兴阁下对此问题感兴趣。先说明一点,“由法语派生的或受法语影响的地名”与“法语地名”是两回事,比如法国阿尔萨斯的Wintzenheim,这地名显然德味十足,但不能说它是德语名,只能说是“由德语派生的地名”,因为它真正的德语名是“Winzenheim”(不过德国人可能已经不常用它了),所以翻译该地名也应该按它的法语地名翻,结合实际发音[vint͡sənaim](发音多少受德语影响了,发音与法语正字法不统一)译作“温策奈姆”,而不是按德语译作“温岑海姆”。同理,美国加州旧金山的San Jose译作“圣何塞”而不译作“圣乔塞”,不是因为按照西班牙语翻的,而是因为即便是在英语里该地名的发音也已经变成/ˌsæn hoʊˈzeɪ/了。所以回到Gros Islet,所在国圣卢西亚为英联邦国家,该国通行英语,故Gros Islet即便法味十足也只能说是“由法语派生的地名”。再看它的发音,然而英文Wiki、YouTube和Forvo都没有记载或提到它的发音,但是Islet作为一个已经吸收进英语里的单词,可以得知其发音为/ˈaɪ.lət/[1],结合英语译音表译作“艾勒特”。而前边的Gros,虽说英语发音不规则,但这个Gros的发音无非除了/ɡɹo/就是/ɡɹos/,结合同样来自法语的“Illinois”(伊利诺伊)的发音为/ˌɪləˈnɔɪ/,这里的s很有可能不发音,故Gros Islet应译作“格罗艾勒特”,但若s发音则译为“格罗斯艾勒特”。--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3月2日 (一) 01:40 (UTC)

感谢回复,了解。--Kali 👑 2020年3月2日 (一) 01:46 (UTC)

参考資料

  1. ^ islet - Wiktionary. en.wiktionary.org. 

给你一个星章![编辑]

原星章
您好,感謝您多年來對維基百科的貢獻。雖然維基百科歡迎每個人的編輯,但至少您的身心已經無法負荷過多的維基壓力。我們強烈建議閣下訪問一下我們的歡迎頁面以獲得更多的社群訊息。祝編安。--~~~~
--👻Cryberghost 2020年2月24日 (一) 01:12 (UTC)

維基百科政策簡報2020年3月號[编辑]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簡報發送時間:2020年3月27日 (五) 14:11 (UTC)

過去一個月(2020年2月22日至2020年3月20日)內,中文維基百科內外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人事動態 人事動態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11項,另有7項提案獲得通過:

  1. 新聞動態指引(重複發生的項目)》: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週期性新聞事項之新聞動態相關指引,作為管理員更新新聞動態之參考。討論記錄
  2. 基金會行動方針》:將本年二月間事實性修改交付公示並獲得通過。討論記錄
  3. 因應社群討論,將「車輪戰」一詞正名為「管理戰」,《車輪戰方針》 相應更名為《管理戰方針》 。討論記錄
  4. 快速刪除方針》:修訂〈所有頁面〉一節內容,調整G16準則條文內容討論記錄,之後修訂G5準則條文內容,要求附上前次的刪除資訊。討論記錄
  5. 使用者頁面指引》、《機器人方針》、《保護方針》及《傀儡方針》:對機器人合規附屬帳號的使用者頁面做出較為明確的規範。討論記錄
  6. 格式手冊(日期和數字)》:修訂〈年月日〉一節內容,調整中文數字「零」在條目中的相關格式規範。討論記錄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授予維基助理編輯A級榮譽[编辑]

恭喜!您現在已經符合維基助理編輯A級的最低要求;通过申請榮譽審核後現授予閣下:

感谢您对中文维基百科的贡献。根据您的贡献,现授予您維基助理編輯A級荣誉。欢迎您继续帮助改进维基百科。

特此授予。日後如果要申請更高級的榮譽請再到Wikipedia:維基榮譽/申請與變更申請。

授予人:—EveryDayMood 簽名 2020年4月1日 (三) 02:51 (UTC)


有關閣下的維基榮譽標誌已被更正[编辑]

根據維基榮譽申請頁面其他編輯者提交證明顯示閣下有一篇新條目推薦,故已經將閣下維基助理編輯標誌A改回標誌C,請知悉。EveryDayMood 簽名 2020年4月1日 (三) 07:08 (UTC)

維基百科政策簡報2020年4月號[编辑]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簡報發送時間:2020年4月18日 (六) 15:58 (UTC)

過去一個月(2020年3月21日至2020年4月17日)內,中文維基百科內外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16項,另有3項提案獲得通過:

  1. 快速刪除方針》:修訂〈條目〉一節,調整A5準則條文內容,允許與其他現有條目內容非常相似的條目符合A5款。討論記錄
  2. 避免地域中心》:修訂〈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一節,在不牽涉臺灣的情況下,允許在與香港、澳門作非政治性用途對比時使用「中國大陸」一詞。討論記錄
  3. COVID-19條目共識》: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相關條目共識指引,避免在相關條目發生編輯戰時遭到管理員全保護處理。討論記錄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科龐 (消歧義)的快速删除通知[编辑]

您好,有编者认为您创建的页面科龐 (消歧義)内容不当,符合快速删除条件,该頁面很快会由管理员进行复核并决定是否保留。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如果您想查看已刪除页面的頁面内容,您可访问已删除内容查询。如果您认为删除不当,请到存废复核请求处提出申请,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 · 刪除指導 · 存廢覆核請求 · IRC聊天頻道--蟲蟲飛♡♡→♡℃留言 2020年4月29日 (三) 00:44 (UTC)

授予維基执行編輯C級榮譽[编辑]

恭喜!感谢您对中文维基百科的贡献。根据您的贡献,您現在已經符合維基执行編輯C級的最低要求;通过申請榮譽審核後現授予閣下:

維基执行編輯C級

特此授予。欢迎您继续帮助改进维基百科,日後如果要申請更高級的榮譽請再到Wikipedia:維基榮譽/申請與變更申請。

授予人:— BenedictusFX 會議廳 題字冊 2020年5月5日 (二) 09:47 (UTC)

維基百科政策簡報2020年5月號[编辑]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簡報發送時間:2020年5月29日 (五) 09:09 (UTC)

過去一個月(2020年4月18日至2020年5月22日)內,中文維基百科內外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人事動態 人事動態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12項,另有5項提案獲得通過:

  1. 跨維基匯入者指引》、《權限申請》: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引入可由其他維基匯入頁面之「跨維基匯入者」用戶組,並訂立相關指引。討論紀錄
  2. 因應社群討論,將《申報有償編輯》(方針)更名為《有償編輯方針》、對方針導言進行了修訂討論紀錄,後另將方針更名後的一系列事實性修改交付公示並獲得通過。討論紀錄
  3. 可靠來源布告板評級指引》: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可靠來源布告板評級指引。討論紀錄
  4. 過度分類指引》:依據社群討論結果,將〈非定義性特徵〉、〈過窄交集〉和〈武斷的收錄標準〉等三個章節訂立為指引。討論紀錄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联合镇 (德国)页面存废讨论通知[编辑]

您好,您先前创建或编辑的页面「联合镇 (德国)」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该页面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请不要自行移除页面存废模板,討論是因为有编者认为页面不適合维基百科。請参与頁面存廢討論,您亦可以與提刪的維基人進行溝通。在讨论期间歡迎繼續完善原先的页面,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刪除指導存廢覆核請求IRC聊天頻道--曾晋哲反对五个一留言·Q) 2020年6月3日 (三) 23:20 (UTC)

維基百科政策簡報2020年6月號[编辑]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簡報發送時間:2020年6月28日 (日) 04:52 (UTC)

過去一個月(2020年5月23日至2020年6月19日)內,中文維基百科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20項,另有8項提案獲得通過,其中對方針與指引的修訂如下所列:

  1. 關注度指引(數字)》:修訂〈單個數的關注度〉一節內容,加入關於單個數之有效數學性質的定義。討論紀錄
  2. 關注度指引(音樂)》: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音乐相關條目之關注度指引。討論紀錄
  3. COVID-19條目共識》:依據社群討論結果,允許在學術性條目或對疾病或病毒以學術性為主的行文中手動替換部分詞語為較正式的術語討論紀錄,並允許手動替換意義不明確之「肺炎」一詞。討論紀錄
  4. 關注度指引(組織與公司)》: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学校相關條目之關注度指引。討論紀錄
  5. 關注度指引(人物)》:修訂〈人物收錄條件〉一節內容,微調關於古人的關注度門檻討論紀錄,並依據社群討論結果正式訂立色情演員相關條目之關注度指引。討論紀錄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YG (消歧义)页面存废讨论通知[编辑]

您好,您先前创建或编辑的页面「YG (消歧义)」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该页面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如果您想取回已刪除页面的内容,您可以前往已删除内容查询。如需对删除结果上诉,请在存废复核请求处按格式提出请求,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刪除指導存廢覆核請求IRC聊天頻道--ꓲꓠ ꓔꓮꓡꓗНАТС囧rz 2020年7月22日 (三) 17:09 (UTC)

《維基百科政策簡報》2020年7月號[编辑]

維 基 百 科 政 策 簡 報
— 每月一期,掌握政策脈動 —
簡報發送時間:2020年7月24日 (五) 05:15 (UTC)

過去一個月(2020年6月20日至2020年7月23日)內,中文維基百科內外之重要人事及政策變動大致如下,個別項目基本依變動或施行時間先後排序: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 方針與指引重要變動:重大的方針與指引修訂。過去一個月內,互助客棧方針區共有新提案43項,另有6項提案獲得通過:

  1. 共識》:新增〈提案討論及公示時間〉一節,明文制定公示的規則。討論紀錄
  2. 方針與指引》:新增〈修訂方針指引要注意的事情〉一節。討論紀錄
  3. 關注度》:修訂〈通用關注度指引〉,大幅簡化「來源」一項之定義。討論紀錄
  4. 關閉存廢討論指引》:修訂〈頁面存廢討論關閉的規則〉章節中第二條第四款及第七條條文。討論紀錄
  5. 非原创研究》:修訂〈日常計算〉一節內容,更加清楚地定義日常計算的範圍。討論紀錄
  6. 快速保留》:修訂〈應用〉章節的第二項,並將其應用涵蓋範圍的「包括」改為「包括但不限於」。討論紀錄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 其他方針與指引雜項修訂,包括未於互助客棧方針區討論而進行之小修改、方針與指引之相應修訂或事實性修訂等。請核查此等修訂,若有需要,可提案至互助客棧方針區復議。



祖籍、籍貫的區別[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籍貫填寫,共產黨黨員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組織部及國家檔案局頒布的《幹部檔案工作條例》中規定:籍貫填寫黨員本人的祖居地(指祖父的長期居住地)。非共產黨黨員則根據公安部公通字91號文件《關於啟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記表和居民戶口簿有關事項的通知》附件三《常住人口登記表和居民戶口簿填寫說明》:公民的籍貫填寫本人祖父的居住地(戶口所在地)。依據馬保國的父親是馬德峰山東臨沂人,到馬保國這代才落戶河南,又依據上述兩條行政法規來看,你可以說他山東臨沂人,生於河南,或者說他河南人,籍貫山東臨沂都行,但不可以說他祖籍山東臨沂。-- 天夜叉留言) 2020年9月10日 (四) 16:07 (UTC)

@天夜叉写成“生于某地,祖籍某地”而不是直接粗暴定义为“某地人”是出于中立性考虑;鉴于阁下回复所言之道理,故已将其改为“1951年生于河南,籍贯山东省临沂县”。--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9月10日 (四) 17:40 (UTC)

請避免將「台」改成「臺」[编辑]

WP:VCC規定不能手動轉換異體字。希望閣下理解。敝人已回退閣下在臺灣地區的相關編輯。--Matt Smith留言) 2020年9月11日 (五) 01:13 (UTC)

请查看你的邮箱[编辑]

尊敬的BigBullfrog/2020年用户讨论:请查看你的邮箱!主题: "The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is coming!" 如有任何疑问,请发送电子邮件至surveys@wikimedia.org。

(Please check your email! Subject: "The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is coming!" If you have questions, email surveys@wikimedia.org.)

Samuel (WMF)留言) 2020年9月24日 (四) 06:15 (UTC)

關於古驰·马恩[编辑]

我想了很久,單憑一部MV就做出這樣的編輯的確不是很洽當,如果因此有冒犯的希望你能夠見諒。 --無心*插柳*柳橙汁 2020年10月12日 (一) 16:13 (UTC)

@Milkypine没关系,若阁下还对此有想法则可与社群其它台湾维基人共同探讨,推选出阁下地区采用的译名。--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0月13日 (二) 06:04 (UTC)

馬汀·蓋瑞克斯[编辑]

Special:diff/62160063,我为人名进行了地区词转换,请解释您在此操作中使用回退权的原因。祝编安。--Easterlies 2020年10月21日 (三) 13:04 (UTC)

@Easterlies经查,“马亭·嘉伟森”纯为用户Tombus20032000自拟,或为其不通晓荷兰语的缘故,此自拟译名与荷兰语原名相差甚远,即便是强行按英语译也甚谬(无论是陆台港澳马新,“ri”都没有译作“伟”的吧?),故其无需使用NoteTA转换。“马泰因·赫拉德·哈里岑”则是参考了《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荷兰语译音表》
我看了一下,“马泰因”大概是“Matijn”,“r”是怎么确定的呢?--Easterlies 2020年10月21日 (三) 14:26 (UTC)
@Easterlies辅音前的“r”在多语中均有可省略不译的习惯,此名“Martijn”的最终词源为拉丁语“Martinus”,与之同源的有英语Martin“马丁”、西班牙语Martín“马丁”、法语Martin“马丹”、意大利语Martino“马蒂诺”等。
感谢解惑。不过还是要提醒一下回退权只能使用于明显非建设性编辑,毕竟我也不是恶意。再次感谢~--Easterlies 2020年10月21日 (三) 14:56 (UTC)
@Easterlies感谢理解,以后我会注意的。--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0月21日 (三) 15:32 (UTC)

德国地理条目信息框讨论[编辑]

我注意到您已对欧洲地理和人物条目的译名和信息框等做了系统性整理,工程浩大而成果斐然。感谢您做这些基础而重要的工作,树立了很多规范,极大方便了之后的扩写。

欧洲地理类条目也是我一直关注的领域。在此想向您请教关于德国地理条目信息框的几个小问题。

依照条目西门子施塔特中您设计的德国地理位置信息框,我更换了巴特贝尔齐希的信息框。而我以前曾经使用infobox settlement的原始模板,批量替换瑞士市镇条目的信息框(以洛韦塞为例),也摸索出一点点经验。在此将二者简单对比,向您请教几点。

1.关于类别。在您设计的信息框中,type和city参数的值配合使用。我个人认为这更适合柏林等城市州,而如果替换成县辖市镇,就会在下面的地理位置栏出现两次县名。而且因为对这个配合使用的代码不熟悉,我没有找到合适的type描述,导致巴特贝尔齐希缺少这个信息。

type一栏您的处理比较具体,而我之前的做法是“瑞士市镇”或“德国市镇”,私以为具体地址和归属就在地图下方,不需要重复了。不知您对此怎么看,您认为怎么处理比较合适?

2.关于位置图。您设定的位置图pushpin map非常巧妙,不需要在模板中输入要调取哪个州的地图,可以自动显示在整个德国和所在州的位置图。这个我在info box settlement母模板里都无法实现,因为其最多只允许一个pushpin map(也可能是我代码能力太差无法实现hhhh)。

位置图的底图一般有两种,黄白色的标准图和绿色为主的地形图,而我个人更喜欢地形图,因为感觉好看一些(就这么单纯的理由)。在您设计的信息框中没找到改换位置图底图的代码,把母模板的代码复制过来也不行。所以这方面您是怎么做到的,德国地理位置信息框能否更改位置图底图,您觉得改底图有无意义,是不是我要求太高了hhhh。

底图里面还有一个小问题我一直没能解决,应该是我太强迫症了。因为名称太长,巴特贝尔齐希在位置图上变成两行,但这个换行太灾难了,设置左右对齐都救不了。这个您有好办法么,还是您觉得不用管它。

3.关于旗帜徽章。我之前设计的信息框中,地理位置一栏我习惯将联邦州的旗帜/徽章加在州名前面(同样以洛韦塞为例),这样也让模板更好看了(虽然没什么用,只是个人喜欢欧洲旗帜文化,各联邦州的旗帜徽章往往也会悬挂在辖县和市镇中,我这样设计倒也不是完全没用)。

您的模板中联邦州和县名不用加中括号内链,这是很不错的,但是无法实现名字前面跟随旗帜徽章。这方面也想听听您的意见。

4.关于模板中的部分内链。您设计的模板中,“邮政编码”被链到广义的邮政编码,这当然也很不错。之前我处理瑞士市镇,链到的是瑞士邮政编码系统,即该国的邮政编码系统。这应该也非我原创,之前瑞士市镇条目就有人这样做(德国邮政编码的条目我这两天在写,创建了就可以链上的)。与之相似,“汽车牌号”链接到车牌,德国车牌的德文条目应该也有。

(刚看到您已将邮编替换为德国的哈哈)

您的模板里面,所属联邦州和所属县的确是链到了德国自身的行政区划系统。那么您觉得邮编和车牌怎么链接比较合适?(链接到该国概念的缺点是读者无法通过内链获知广义的概念,比如读者就想看邮政编码是什么,那就要跳转两次了)

总而言之,地理类信息框是各条目中最规范标准的部分,我个人想给它设计好看而完善一些以便规模更新替换,这是这些讨论的出发点。再次感谢,祝编安!--颜邯留言) 2020年12月18日 (五) 23:43 (UTC)

@颜邯 感谢阁下留言。先说明一下,我的代码水平未必有阁下好,我完全是对着英维模板照猫画虎,功能上也是瞎琢磨瞎捣鼓一点点吃透的(而且很多地方还是不懂)。Infobox German location这个模板太长时间没人维护了,以至于缺失了很多功能,用起来感觉实在是太蹩脚(与之相对的是法国市镇Infobox,功能齐全相当好用),我是迫不得已才出来增补一下的。至于瑞士市镇的Infobox模板我看了一下,其实找时间汉化一下就行,汉化好了以后,市镇条目直接copy英维条目的Infobox代码并加少量修改就行了,可以省好多事。回答一下阁下的问题:
  1. 思路上很简单:只要Infobox里填了city=xxx的话就显示“xxx + type的内容”,如果city没填的话,则不需要填type,直接默认为“市镇”。不过我的代码水平捉急,我得摸索一下,如果阁下可以的话可以帮我实现。
  2. 中维缺的模板太多了,光复制缺失的模板就费了好多劲,Pushpin map所用的Module我同样是对着英维照猫画虎的,原理上同样是不甚了解,so改底图我并不会。而且我几乎是把英维Infobox German location代码照搬了一遍,但有些功能就是实现不了,比如英维可以按按钮选择“显示在德国的位置”、“显示在所在州的位置”、“两者都显示”,但中维只有“两者都显示”这一种,竖着铺开实在是有些占用显示空间,但我通过改Infobox German location实现不了,所以这应该是Infobox settlement底层的代码了,恐怕我是搞不了了。至于名称长的地名在地图上会换行,这应该还是涉及Infobox settlement的底层,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3. 旗帜方面我同样是对着英维照猫画虎的,因为各条目里显示旗帜都是“image_flag=xxx.svg”,所以flag_link我还没看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就放那儿没改,之后我会去改的。
  4. 邮政编码、电话区号我是对应了外文的条目,不过我没用绿链而是红链,找个时间把红链消了就行了。至于车辆号牌,那我改一下,加上“registration_plate_type=[[德国车辆号牌|车辆号牌]]”就行了(同样需要消红链)。--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19日 (六) 00:51 (UTC)
BTW,我发现“洛韦塞”是当年Trymybestwikipedia误译创建的,Loveresse其发音为/lɔvʁɛs/,应译作“洛沃雷斯”。我看了一圈,Trymybestwikipedia创建该区法语地名条目误译了好多,我待会把它们改了。--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19日 (六) 01:02 (UTC)
@Bigbullfrog1996 感谢您这么快回复。
  1. 我的代码水平连去英维搬运都不太成,见笑了hhhh,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咱们面面相觑,只能将就用现有的模板。这个或许可以问下精通代码和模板的大佬们,一劳永逸给解决了,以后用起来舒服些。现在这个信息框,两个位置图占地方是真的,我也赞成做成英维那样。type那个我得琢磨一下,多半也是不会改的,改模板太难了。
  2. 那个瑞士市镇也是见笑了哈哈哈哈,我法语太差了还没能系统纠错,所以瑞士法语区市镇基本都放过去了,以前只纠过几个德语错得太离谱的。感谢您系统整理一遍,有劳了!而且我还弄了几个瑞士各州市镇模板,恐怕也已经到处错误,改起来相当麻烦了。btw给您提个醒,瑞士有几个德法双语的市镇,名字应该也是德法混合的,之前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译,实在太混血了hhhh。如果英维有读音那就最好了,没有的话这可能要斟酌一二。--颜邯留言) 2020年12月19日 (六) 01:24 (UTC)
@颜邯 教阁下如何判断某混血区地名是德语的还是法语的,以条目Tramelan(Trymybestwikipedia创建条目名为“特拉梅蘭”)为例,Tramelan这个名字的德、法特征均不明显,怎么办呢?一可以看德维,德维里说了“Der frühere deutsche Name Tramlingen wird heute selten verwendet”,所以可知该地以前用德语名Tramlingen,现在不用了,现在这个Tramelan应该是法语名;二是看法维,法维开头括号里就讲了“ancien nom allemand : Tramlingen”,Tramlingen是作旧不用的德语名称,故今天的Tramelan应该是法语名;如果您懂一点儿西里尔字母的话,那么第三,您可以看俄维、乌维,这些用西里尔字母的语言在转写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的文字时,会按照实际发音转写,比如其俄维名称是Трамлан,因为м后面没有加е,所以肯定是按法语发音/tʁamlɑ̃/转写的,综上三点,Tramelan是法语名,Trymybestwikipedia君再一次弄错了。--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19日 (六) 01:52 (UTC)
@Bigbullfrog1996 妙哉,这办法甚好,受教了,比我聪明太多哈哈哈哈。西里尔字母我也能念的,这样真容易多了。德语区经常用法语头德语尾的词,怕的是这种,一个词里面又要有德语又要有法语读音的。看来法语区人民弃用德语名字之后是彻底没有继承德语读法了,倾向于用法语规则读一切(说法语的都这样)。再次感谢!--颜邯留言) 2020年12月19日 (六) 02:04 (UTC)

2020年12月[编辑]

您似乎在「圣于连昂韦科尔」参与了一场编辑战

請注意參與編輯戰可能導致您被禁止編輯維基百科。期望兩位善用討論頁,並平心靜氣的解決紛爭。--Mısaka Mikoto 悼自由 2020年12月20日 (日) 21:57 (UTC)

法汉翻译(2020年12月)[编辑]

接阁下最后一条编辑摘要:“无论我资料多充足,您都能钻牛角尖找出十条理由反驳”,这句话我也可以说。

  • 首先,关于“des”和“sheim”,我是认同了阁下“语源错误”的说法啊,阁下有见我有把哪个赛姆改回来吗?问题是阁下明明知道“des”翻译成“德”是误译的情况下仍然再三地强调这个是“习惯”而不是“语源错误”,这难道不是玩双标吗?百度里面的红字“圣皮埃尔德科尔”不假,然而我其百度随便搜个“XX塞姆”都比“XX赛姆”的红字多,后者甚至连镜像网站都找不到,请问阁下要因为这个把赛姆改回来吗?至于“勒”、“提”、“维勒”,那是早期没有借鉴译音表而根据实际读音翻译的结果而已,现阶段已不存在这个问题,事实上即使不借鉴译音表,“des”依然最接近于汉语“代”,这点没有疑问。
  • 再说大辞典,我从来没有彻底否认过任何一个资料,但除非维基百科被《大辞典》编辑部赞助或者收购,否则我认为翻译软件作为工具书依然有参考价值。
  • 既然有通过讨论产生的Wikipedia:命名常规/法国地名翻译,就算是临时性,那我参考这条有什么问题吗?况且Bellefontaine还是在阁下那个莫名其妙的“洛林省”基础上改的。反之,阁下改“圣马丁勒博”不是明摆着的违背维基规则?
  • 最后,欢迎阁下去维基客栈发起新一轮的讨论。

--Patriotard 2020年12月20日 (日) 22:51 (UTC)

@AirScott 果然不出所料,您只回复了最后的“无论我资料多充足,您都能钻牛角尖找出十条理由反驳”,因为其他的内容您已经被驳得哑口无言完全无法回答了。好,我接您所言继续回答:
  • 首先,“赛姆”已经属于无争议问题,你自己都认同“赛姆”了,当然没必要改啊,你改了才奇怪呢,这你也能用来支持自己反驳我?显得自己很高尚?Julien跟这个情况一样吗?争议解决了吗?还有,我从来就没认为以及说过“des”翻译成“德”是误译,我一直都说这是约定俗成的惯用译法,“des”有跟那些德语源地名一样的语源错误?“des”是出自荷兰语了还是加泰罗尼亚语了?注意,/de/音译作“德”是非常常见的译法,无论是地名(你要接着扣我“唯《大词典》论”的帽子我只能呵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里就有了,建议给我把帽子升级成“唯翻译书籍论”;这还是铅字印刷的,绝非您所说Ctrl+C Ctrl+v操作。最重要的是,在此之后的词典要真的是Ctrl+C Ctrl+v操作,那非传统译名下相同的成分怎么还有翻译得不一样的?)还是人名,无论是法语还是别的语言,/de/音节译作“德”都有大量的例子,/de/绑定“代”是译音表的做法,其他的地名里/de/音节译作“代”我当然完全接受,但强推给通行译法我肯定不接受,就像有人非去德国地名各条目把Bad从“巴特”按译音表改成“巴德”,这人绝对是扯了蛋了。“des”是传统译法是我个人的想法,我之前也跟您说过多次了,您可能不赞同,我也不强求你现在立马给我赞同,但你说我“明明知道“des”翻译成“德”是误译的情况下仍然再三地强调这个是“习惯””又是几个意思?你自己的“自以为”反倒成了我的“明明知道”了?“XX塞姆”没错是多,但是很抱歉同上述所说,此处属于无争议问题了,其已脱离翻译书籍与译音表了,除非您想再次上演双标对此矢口否认。最重要的是,我去年移动条目时,若名称只是有“里-利”、“基-吉”、“热-日”、“隆-龙”、“什-舍”——当然也包括“德-代”——的问题,用的理由同其他误译条目也是“根据现有工具书、译音表、翻译习惯以及媒体资料,修正之前(机翻)的错误译名”,您当时跟我说这不算误译,就连今年6月您还给Santiagoagentino洗地呢,反问我“误译是你定义的?”,结果你现在倒说“des”翻译成“德”是误译了,都到现在了还在疯狂双标?我提“勒”、“提”、“维勒”完全只是说你当时瞎找神论,在我找你之前,你不知道译音表,自己译,我理解,但是我找了你之后呢?当时你就只拿一个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来支持自己魔改“提”,那你怎么不拿已有的海量把元后辅前的“l”译成“尔”的著名事例来反驳自己将其改为“勒”的魔改呢?说道“Mont”音译作“蒙”而不是意译作“山”,您就把“蒙德马桑”搬出来说它著名,所以所有的“Mont”都要推之译作“蒙”;可是你之前谈到“ville”,就成了“除了“沙勒维尔-梅济耶尔”等著名城市保持“维尔”以外,其它都是“维勒””,这时候怎么就不类比强推了?不是我说,您自己品品,双标到了这种程度您说恶心不恶心?而且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了,基本的辩证思考类比反推能力都有吧,一些勒瑟问题提出来能不能过过脑子,能不提就别提?说元后辅前“l”也译作“勒”是因为法语“l”发音不像英语,那英语的“l”就真的像“尔”了,怎么不译作更像的“欧”呢?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l”发音也不是英语dark L,怎么还是译作“尔”呢??“l”译作“尔”更多的是尊重传统习惯而不是依照发音,同理,与之对比,阿拉伯语里就是各种“勒”,就这么简单一点你就想不到?还是说反过来,我是魔改“勒”的人,你是反对者,你就能秒想到了?还把“Germanisation”里的“German”硬解作“日尔曼”,反扣我“日耳曼=德意志”的帽子,这是受过高等教育且法语很好的人能干出来的事儿?不要再提勒瑟问题、发表勒瑟言论了,我在这儿求求您了🙏。
  • “但除非维基百科被《大辞典》编辑部赞助或者收购,否则我认为翻译软件作为工具书依然有参考价值”,我翻译一下:“如果维基百科被《大辞典》编辑部赞助或者收购,其他工具就失去参考价值了”,作为维基人的价值观就这?还真就没有任何自由反抗的精神,非得给《大辞典》编辑部卑躬屈膝?忘了自己是怎么从百度百科被恶心过来了的?难道当时你就真觉得“除非百度百科被x相关集团赞助,否则来自y的资料仍然有参考价值”?这个例子亏你能举得出来,维基百科被《大辞典》编辑部赞助或者收购就不叫维基百科了,自己读读页面左上角Logo维基百科下面的副标题是什么?以上是反驳您的神言论,但这并不表示认可被你辩解的翻译软件,我就在这儿问你一个问题,直接回答,不要回避也别扯别的,要是翻译软件得出来的是“圣于连”,我拿这个支持自己,你还会跟对你自己一样对我表示赞同吗?还是说到时候讥笑我,说我拿翻译软件说事儿荒谬?
  • 我真是笑了,到现在了还好意思说你那“常规”,还教育我“违背维基规则”,你怎么不说你自己亲自违背了常规里的“单字译名”等内容呢?只许你自己放火,不许我点灯,你在这儿教育谁呢?还想怎么解释,难不成解释说在你自己亲自违背的那一瞬间这个“常规”是失效的,在此之前及之后都是生效的对且只对他人生效的?你这是薛定谔的AirScott君钦定版“常规”?永远处于可违背与不可违背的叠加态?然后你不解释其他两个条目名,直接拿“贝勒方丹 (洛林省)”挡刀了,是,在你8月份私自海量更改后我是跟你说过,要是有译字或译法严重翻译问题,可以按自己的改法进行更正,所以你当然可以按你的想法改成“贝勒枫丹”,可那我刚才改那些机翻“圣瑞利安”的时候你为什么全都我撤回了?还好意思腆着脸说“不好意思,改之前是“瑞利安””,你这双标功力修炼到天仙级了?你还真好意思提,还完全不脸红的,我真是vomit了。
  • 最后,您还是不出我所料地搬出来了“欢迎去维基客栈讨论”。说真的,去年去客栈讨论我当然是欢迎的,别说去年了,就算昨天上午你让我去讨论我都仍然是乐意的,但是你之后的一波双标撒泼还理直气壮的操作直接给我惊呆了,说真的,你之前双标我也没说什么,没给你点破,心想你可能是没注意到罢了。而你对你自己支持的内容常举一些勒瑟神论我也没说是没,我也就自己笑笑,然后对你🐮🍺的诡辩功力竖大拇指。虽然一直对您有各种想吐槽的,但我都忍住了,尽量好话好说。可是你一直以来系列的双标、诡辩、朝令夕改,再加上今天一系列惊为天人的操作,你让别人怎么去跟你讨论?就能算忍着脑仁疼讨论出结果了,就凭你之前各种反复横跳、朝令夕改、川剧变脸,你说的话还有什么分量可言?哪天不是又被你自己给破了?谁还会去跟你讨论?这可真不是冤枉你,你的双标真可说是数不胜数,我印象中还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你去年自己口口声声说决定不移动条目了,就算机翻的也不tm移动了,结果过了几个月又开始移个痛快……还有最可气的是,你的“常规”里定的“AA+连词+Bois/Forêt(s)译作“AA丛林””,这个译得有多烂我已经吐槽了无数次就不赘述了,关键是你支持的证据竟然就是从一个小网站里截的,更关键是这个网站里的这个译名还是维基输出的,合着你搁这儿原地TP呢?凭什么我用一堆正规书籍出版物支持我的想法,你就变着花找各种理由否认刁难,结果你自己就用一个译名还是取自维基的小网站就开绿灯了?双标到这个份上是不是太令人vomit了?要是咱俩对调,我支持这个垃圾译法,你反对,我就凭这个译名还是取自维基的小网站支持自己,你能给我通过?“塔希提”佐证“提”的戏你还想上演几出?说真的,自己做不到的事儿就不要说,没人逼你说,这样也好给自己留个台阶下,别给给人留下把柄;或者一些话说之前自己好好思考思考,过过脑子,自己说的话会不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不说对自己不利的内容没有错,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圣人把有利的不利的话全给别人抖擞出来,你可以不说对自己不利的,但是你说出来之后发现不对劲就疯狂找一些神论理由算怎么回事?之前关于连词符争议是时你还想着拿维基规则大棒敲打我,然后我拿“弗朗什-孔泰”反问,结果你马上川剧变脸成了“我可没说要给维基规则跪一个”…… 毕竟都受过高等教育了,话说出来思考一下不难吧,能不能别什么话都不过脑子往外说,说完发现对自己不利再给那句话疯狂打补丁;要不就是驳得哑口无言了,就不回复了,再扯一堆别的。恶心谁呢这是?该认得的就认,之前我确实是只参考《大辞典》,你说我“唯《大辞典》论”我认了,我不狡辩,但是之后呢,怎么现在还在给我扣“唯《大辞典》论”的帽子?你现在都不用“勒”、“提”、“维勒”了,那我说你是““勒”、“提”、“维勒”固执己见使用者”是不是得跟我急?《大辞典》里加地区的“en”有的音译有的意译,我之前“唯《大辞典》论”,说这可能是有的地区不知名才这样的,结果您回复说“在瓦卢瓦地区的瓦卢瓦王朝不知名?所有知名不知名的河名不都是意译成“河畔”?”,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我就欣然接受了,没再辩驳什么。如果咱俩对调一下,我疯狂再找各种理由,说什么“河畔”是很早之前的就有译法,“地区”出现的远没有“河畔”早之类的一些边边角角的理由,你是不是早就脑仁爆炸vomit了?可是你之前觉得我某个译法有“唯《大辞典》论”了,于是拿出了《法国地图册》,自己却反倒被《法国地图册》打了脸,结果最后只能气急败坏甩了句“有意见去客栈”,真是爆笑如雷了。虽然我忘了当时的例子是哪个了,但这可不是我冤枉你,因为今天的Saint-Julien再次完美复现了一波,是不是又要再次双标上演川剧变脸,把《法国地图册》剔除参考资料集?或者再给我瞎扣个“唯《法国地图册》论”的帽子?就昨天而言,您要痛痛快快承认了自己之前的双标和不当行为,我敬你是条汉子,你邀请我讨论我肯定欣然接受,没有任何问题。之前你能找再多理由搬神论我也不会说什么,毕竟你理儿多,不是我没法回复,而是回复起来伤脑仁,懒得回复了;可是你昨天在完全不占理儿的情况下还能腆着脸高强度双标耍赖,那可真是把我给惊到了,这个样子你让我怎么跟你去讨论?就算是讨论完的内容,在你的屡次双标和耍赖下还有什么可靠性?你要是说“以后我保证再也不双标了,再也不朝令夕改了,再也不提勒瑟问题了”,不好意思,就您上述做的这么多数不胜数的事,恕我实在是没有理由无条件选择相信您。不翻旧账了,甚至连昨天的都不说了,就只说这次讨论,上面的内容您都提了几个勒瑟问题,双标了几次了?恭喜您通过一己之力,让我最近基本没有怎么编写法国地理类条目,我现在一看法国条目就心窝得慌,一阵反胃,我也生怕哪天跟您讨论着,突然在电脑前面脑溢血猝死了,真的。您若想继续回复我,那么请您对我上面说的每一条内容逐条进行回复,体验一下我脑仁疼的感觉,不要觉得自己被驳得哑口无言了就跳过,然后再扯一堆别的有的没有,结果我得再逐条回复你扯的那些,恶心谁呢这是?Illkirch-Graffenstaden的讨论我就是这样被恶心过来了。同鄙人上述说的话,要想回复鄙人,就请无跳过地逐条回复,就像鄙人每次回复您那样;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回复,我也不逼您。如果您还是强行跳过,扯别的,甩勒瑟问题,或是出现明显双标,那恕我不会回复您。--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21日 (一) 04:37 (UTC)

——————————————

@Bigbullfrog1996:记得去年在讨论的时候我就已经逐字逐句回复,然而直到几个月后存档之前阁下也没有对相关话题作出回应,那么,今年只能又来呗

  • 首先,“赛姆”已经属于无争议问题,你自己都认同“赛姆”了,当然没必要改啊,你改了才奇怪呢,这你也能用来支持自己反驳我?显得自己很高尚?因为我认可了阁下的“通过读音而非拼写来进行音译”,所以“赛姆”(/saim/)可以被接受;那么同理,如果要彻底按照这一条,/de/对应中文时只能使用“代”。反之,如果阁下想推翻这一点,完全使用传统书籍提供译名,并且通过客栈达成共识,那么我欣然接受,无论是“德”、“塞姆”还是一堆连字号Julien跟这个情况一样吗?争议解决了吗?情况当然不一样,此处属于常用通名问题。问题是昨天在修改“des”的时候,阁下突然冒出海量修改Julien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并称“des”和上述一堆问题同属于搁置争议,请问此处是否自相矛盾?还有,我从来就没认为以及说过“des”翻译成“德”是误译,我一直都说这是约定俗成的惯用译法,“des”有跟那些德语源地名一样的语源错误?“des”是出自荷兰语了还是加泰罗尼亚语了出自法语没有问题,所以就应该谨慎地按照实际读音及拼写来使用正确的法汉译音用字?注意,/de/音译作“德”是非常常见的译法,无论是地名(你要接着扣我“唯《大词典》论”的帽子我只能呵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里就有了,建议给我把帽子升级成“唯翻译书籍论”;这还是铅字印刷的,绝非您所说Ctrl+C Ctrl+v操作“塞姆”同样是签字印刷。最重要的是,在此之后的词典要真的是Ctrl+C Ctrl+v操作,那非传统译名下相同的成分怎么还有翻译得不一样的阁下想说“圣莫代福塞”吗?我也对此感到诧异,然而我并不认为这个属于“约定俗成”,就像《大辞典》/《地图册》里面对“AA地区BB”与“BB昂AA”的各种混用一样?)还是人名,无论是法语还是别的语言,/de/音节译作“德”都有大量的例子,/de/绑定“代”是译音表的做法,其他的地名里/de/音节译作“代”我当然完全接受,但强推给通行译法我肯定不接受,就像有人非去德国地名各条目把Bad从“巴特”按译音表改成“巴德”,这人绝对是扯了蛋了此处不讨论其它语源的问题,但并不代表它们就完全没有争议。“XX塞姆”没错是多,但是很抱歉同上述所说,此处属于无争议问题了,其已脱离翻译书籍与译音表了,除非您想再次上演双标对此矢口否认见本段第一条回复。最重要的是,我去年移动条目时,若名称只是有“里-利”、“基-吉”、“热-日”、“隆-龙”、“什-舍”这些都是符合译音表的——当然也包括“德-代”可惜这个不符合——的问题,用的理由同其他误译条目也是“根据现有工具书、译音表、翻译习惯以及媒体资料,修正之前(机翻)的错误译名”,您当时跟我说这不算误译,就连今年6月您还给Santiagoagentino洗地呢,反问我“误译是你定义的?”,结果你现在倒说“des”翻译成“德”是误译了,都到现在了还在疯狂双标“误译”本来就是个笼统的概念,我一直就认为除非是把“巴黎”翻译成“伦敦”这种,其它都算不上“误译”,只是用字差异而已。然而在维基环境下,这种差异容不得存在。记得提到Santiagoagentino是似乎因为“雷/莱”,这一点我认可是基于译音表提供用字基础上的,然而“des”翻译成“德”并不被译音表认可,所以我没法接受?我提“勒”、“提”、“维勒”完全只是说你当时瞎找神论,在我找你之前,你不知道译音表,自己译,我理解,但是我找了你之后呢?当时你就只拿一个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来支持自己魔改“提”因为我认为按照实际读音去翻译并不违背维基规则,并且“塔希提”确实是客观存在,只不过后期发现法国本土的常用汉语名基本都是“蒂”而非“提”,所以修改这个我觉得可以接受,那你怎么不拿已有的海量把元后辅前的“l”译成“尔”的著名事例来反驳自己将其改为“勒”的魔改呢把元后辅前的“l”译成“尔”也属于通过法国本土的常用名例证而获得的认可,情况同上?说道“Mont”音译作“蒙”而不是意译作“山”您就把“蒙德马桑”搬出来说它著名,结果谈到“ville”就成了“除了“沙勒维尔-梅济耶尔”等著名城市”其它都是“维勒”,这时候怎么就不类比强推了同上。若完全不考虑常用名而按照实际读音翻译,“维勒”是没有问题的?不是我说,您自己品品,双标到了这种程度您说恶心不恶心我不认可的您要争论,认可了您又嫌恶心,让我说什么好??而且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了,基本的辩证思考类比反推能力都有吧,一些勒瑟问题提出来能不能过过脑子,能不提就别提请问我上面哪条“不经过脑子”了??说元后辅前“l”也译作“勒”是因为法语“l”发音不像英语,那英语的“l”就真的像“尔”了,怎么不译作更像的“欧”呢这个您可以去找《大辞典》和《地图册》编辑部讨论,而不是找维基编者?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l”发音也不是英语dark L,怎么还是译作“尔”呢请不要讨论与汉法翻译无关的话题??“l”译作“尔”更多的是尊重传统习惯而不是依照发音这点我认可,同理,与之对比,阿拉伯语里就是各种“勒”,就这么简单一点你就想不到同上上条?还是说反过来,我是魔改“勒”的人,你是反对者,你就能秒想到了同上上条?还把“Germanisation”里的“German”硬解作“日尔曼”,反扣我“日耳曼=德意志”的帽子,这是受过高等教育且法语很好的人能干出来的事儿Illkirch-Graffenstaden?人家中世纪就出现的名字,阁下拿二战时期纳粹的做法来作为例证?这是哪儿挨哪儿?还有,这和此处讨论有关吗??不要再提勒瑟问题、发表勒瑟言论了,我在这儿求求您了🙏怎么就上升到“勒瑟”的层面了?扣帽子好玩是吗?
  • “但除非维基百科被《大辞典》编辑部赞助或者收购,否则我认为翻译软件作为工具书依然有参考价值”,我翻译一下:“如果维基百科被《大辞典》编辑部赞助或者收购,其他工具就失去参考价值了”既然被收购,那么在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难道不会是这样吗?,作为维基人的价值观就这?还真就没有任何自由反抗的精神,非得给《大辞典》编辑部卑躬屈膝?忘了自己是怎么从百度百科被恶心过来了的?难道当时你就真觉得“除非百度百科被x相关集团赞助,否则来自y的资料仍然有参考价值”?这个例子亏你能举得出来,维基百科被《大辞典》编辑部赞助或者收购就不叫维基百科了,自己读读页面左上角Logo维基百科下面的副标题是什么我举这个例子有什么问题吗?到底是谁在给《大辞典》编辑部卑躬屈膝了?是谁把大辞典的译法默认为“约定俗成”了??以上是反驳您的神言论,但这并不表示认可被你辩解的翻译软件,我就在这儿问你一个问题,直接回答,不要回避也别扯别的,要是翻译软件得出来的是“圣于连”,我拿这个支持自己,你还会跟对你自己一样对我表示赞同吗?还是说到时候讥笑我,说我拿翻译软件说事儿荒谬?如果所有软件都翻译出“圣于连”,那么我可以支持,绝不讥笑,这点我问心无愧,如同讨论:卡诺莱站里面最后的讨论一样,能够在网站上找到确凿的中文名称,在没有其它常用名的情况下我肯定接受;可惜事实就是一个“圣于连”都没有
  • 我真是笑了,到现在了还好意思说你那“常规”,还教育我“违背维基规则”,你怎么不说你自己亲自违背了常规里的“单字译名”等内容呢如果您一定要让我给命名常规/法国地名翻译里面来个优先级排名,那么这条可以稍微靠后,移到X镇而非X (XXX省)也是基于不想再花时间讨论这个点。但是,我一直没有彻底推翻单字译名方案,修改的也大部分是“X村”这种完全行政区划错误而已,除此之外,阁下有见我大规模把单字名移到双字??只许你自己放火,不许我点灯,你在这儿教育谁呢?还想怎么解释,难不成解释说在你自己亲自违背的那一瞬间这个“常规”是失效的,在此之前及之后都是生效的对且只对他人生效的?你这是薛定谔的AirScott君钦定版“常规”?永远处于可违背与不可违背的叠加态来劲了??你不解释其他两个条目名,直接拿“贝勒方丹 (洛林省)”挡刀了另外两个不是已经说明了是参考命名常规/法国地名翻译吗?,是,在你8月份私自海量更改后我是跟你说过,要是有译字或译法严重翻译问题,可以按自己的改法进行更正,可那我刚才改那些机翻“圣瑞利安”的时候你为什么全都我撤回了这点确实没注意,我承认错误?还好意思腆着脸说“不好意思,改之前是“瑞利安””,你这双标功力修炼到天仙级了?你还真好意思提,还完全不脸红的,我真是vomit了见上
  • 最后,您还是不出我所料地搬出来了“欢迎去维基客栈讨论”。说真的,去年去客栈讨论我当然是欢迎的,别说去年了,就算昨天上午你让我去讨论我都仍然是乐意的,但是你之后的一波双标撒泼还理直气壮的操作直接给我惊呆了,说真的,你之前双标我也被说什么,没给你点破,心想你可能是没注意到罢了请把话说完整。而你对自己支持的内容常举一些勒瑟神论我也没说是没,也就自己笑笑,然后对你🐮🍺的诡辩功力竖大拇指。虽然一直对您有各种想吐槽的,但我都忍住了,尽量好话好说。可是你一直以来系列的双标、诡辩、朝令夕改,再加上今天一系列惊为天人的操作,你让别人怎么去跟你讨论请问昨天是谁先开始莫名其妙地海量移动的就能算忍着脑仁疼讨论出结果了,就凭你之前各种反复横跳、川剧变脸,你说的话有什么分量可言?哪天不是又被你自己给破了?谁还会去跟你讨论请问我有拿着哪条讨论共识然后按照相反的结论去海量移动的?我认可了你的译法(如“赛姆”),到头来成了我变脸了??这可真不是冤枉你,你的双标真可说是数不胜数,我印象中还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你去年自己口口声声说决定不移动条目了,就算机翻的也不tm移动了,结果过了几个月又开始移个痛快我从来没说过永久放弃移动,然而争议迟早都需要解决 相比之下,阁下的移动基本就没有断过,甚至在去年的讨论期间依旧进行海量移动修改,这个岂不是更令人气愤和费解?……还有最可气的是,你的“常规”制定AA+连词+Bois/Forêt(s)译作“AA丛林”,这个译得有多烂我已经吐槽了无数次就不赘述了,关键是你支持的证据竟然就是从一个小网站里截的,关键是这个网站里的这个译名还是维基输出的,合着你搁这儿原地TP呢?凭什么我用一堆正规书籍出版物支持我的想法,你就变着花找各种理由否认刁难,结果你自己就用一个译名还是取自维基的小网站就开绿灯了?双标到这个份上是不是太令人vomit了此处为音译/意译之间的取舍,根据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中文译名具争议条目命名,在没有常用名的情况下,中文名优先,并且汉文名优先于非汉文,所以此处和其它工具书无关,完全是维基本身对于命名的取舍,我不认可也得不行。只不过此处和前文提到的单字译名一样,优先级靠后,所以我没有大规模移动而已?要是咱俩对调,我支持这个垃圾译法,你反对,我就凭这个译名还是取自维基的小网站支持自己,你能给我通过?见上,如果阁下能够去通过讨论共识实现命名常规/中文译名具争议条目命名的修改,那我百分百认可和支持“塔希提”佐证“提”的戏你还想上演几出?说真的,自己做不到的事儿就不要说,没人逼你说,这样也好给自己留个台阶下,别给给人留下把柄;或者一些话说之前自己好好思考思考,过过脑子,自己说的话会不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不说对自己不利的内容没有错,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圣人把有利的不利的话全给别人抖擞出来,你可以不说对自己不利的,但是你说出来之后发现不对劲就疯狂找一些神论理由算怎么回事?之前关于连词符争议是时你还想着拿维基规则大棒敲打我,然后我拿“弗朗什-孔泰”反问,结果你马上川剧变脸成了“我可没说要给维基规则跪一个”原文中本人确实说过本人从来没有说过常用名“该给维基的规定低个头”,这句话也确实存在不妥之处,这点我认。然而这句话是针对上一段阁下的“弗朗什-孔泰”常用不假,可它还是违背了维基规定呀,按您的话说是不是也该给维基的规定低个头?,请问“弗朗什-孔泰”作为常用名哪点不符合维基规定了?…… 毕竟都受过高等教育了,话说出来思考一下不难吧,能不能别什么话都不过脑子往外说,说完发现对自己不利再给那句话疯狂打补丁;要不就是驳得哑口无言了,就不回复了,再扯一堆别的。恶心谁呢这是?该认得的就认,之前我确实是只参考《大辞典》,你说我“唯《大辞典》论”我认了,我不狡辩,但是之后呢,怎么现在还在给我扣“唯《大辞典》论”的帽子行,那我不说了?你现在都不用“勒”、“提”、“维勒”了,那我说你是““勒”、“提”、“维勒”固执己见使用者”是不是得跟我急这次难得不是您先把这个挖出来了吗?《大辞典》里加地区的“en”有的音译有的意译,我之前“唯《大辞典》论”,说这可能是有的地区不知名才这样的,结果您回复说“在瓦卢瓦地区的瓦卢瓦王朝不知名?所有知名不知名的河名不都是意译成“河畔”?”,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我就欣然接受了,没再辩驳什么。如果咱俩对调一下,我疯狂再找各种理由,说什么“河畔”是很早之前的就有译法,“地区”出现的远没有“河畔”早之类的一些边边角角的理由,你是不是早就脑仁爆炸vomit了那肯定会有大量相关讨论?可是你之前觉得我某个译法有“唯《大辞典》论”了,于是拿出了《法国地图册》,自己却反倒被《法国地图册》打了脸我有说过全盘参考《地图册》吗?,结果最后只能气急败坏甩了句“有意见去客栈”,真是爆笑如雷了不好意思,这是维基的基本做法。。虽然我忘了当时的例子是哪个了,但这可不是我冤枉你,因为今天的Saint-Julien再次完美复现了一波,是不是又要再次双标上演川剧变脸,把《法国地图册》剔除参考资料集?或者再给我瞎扣个“唯《法国地图册》论”的帽子行,我不扣帽子了?就昨天而言,您要痛痛快快承认了自己之前的双标和不当行为,我敬你是条汉子,你邀请我讨论我肯定欣然接受,没有任何问题。之前你能找再多理由搬神论我也不会说什么,毕竟你理儿多,不是我没法回复,而是回复起来伤脑仁,懒得回复了对于阁下的固执己见,我看着也挺累的;可是你昨天在完全不占理儿的情况下还能腆着脸高强度双标耍赖,那可真是把我给惊到了,这个样子你让我怎么跟你去讨论昨天似乎是您先开始移动的吧?就算是讨论完的内容,在你的屡次双标和耍赖下还有什么可靠性我可没有继续把以前讨论的“l”、“-ville”之类的继续按照我的想法去移动。除此之外的讨论都是不了了之,有什么实际性的结果吗?你要是说“以后我保证再也不双标了,再也不提勒瑟问题了”,不好意思,就您上述做的这么多数不胜数的事,恕我实在是没有理由无条件选择相信您那我没辙。不翻旧账了,甚至连昨天的都不说了,就只说这次讨论,上面的内容您都提了几个勒瑟问题,双标了几次了我有去颠覆某个共识吗?恭喜您通过一己之力,让我最近基本没有怎么编写法国地理类条目,我现在一看法国条目就心窝得慌,一阵反胃,我也生怕哪天跟您讨论着,突然在电脑前面脑溢血猝死了,真的每个人兴趣点不同,您是否想编写某类条目是您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您确定要编写,那么参与相关讨论是维基编者必要的环节。至于因心态不佳而可能产生的后果,建议提前阅读维基百科:维基百科狂诊所。您若想继续回复我,那么请您对我上面说的每一条内容逐条进行回复,体验一下我脑仁疼的感觉,不要觉得自己被驳得哑口无言了就跳过,然后再扯一堆别的有的没有,结果我得再逐条回复你扯的那些,恶心谁呢这是?Illkirch-Graffenstaden的讨论我就是这样被恶心过来了。同鄙人上述说的话,要想回复鄙人,就请无跳过地逐条回复,就像鄙人每次回复您那样昨天是谁拿着“讨论前命名是“圣皮耶尔代科尔普”,你要改随你,顺便把赛姆也改了”这句话的中间一小段然后海量移动?;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回复,我也不逼您。如果还是强行跳过扯别的甩勒瑟问题,那恕我不会回复您

通篇整理一下:

  • 昨天修正阁下的机翻是我的错误,同时本人早前的一些发言确实存在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这两点我承认。
  • 在没有其它共识的情况下,维基百科:命名常规/法国地名翻译在现阶段依然有参考价值,但争议部分仍需要讨论。
  • 阁下一直强调“des”翻译成“德”是约定俗成的惯用译法。然而这种做法无论是按照《译音表》的字母拼写还是按照实际读音都不符合标准,从实际应用来讲也远达不到“ville”→“维尔”或者“XlX”→“X尔X”这样的常用性及认可度,故而我不认可这种所谓的“约定俗成”。
  • Saint-Julien以及Saint-Martin、Fontaine、Belleville等的情况类似,都是出现了有别于工具书译名的常用名称,并且此类命名已经在华人世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如“圣朱利安葡萄酒产区”、“枫丹街”等。那么根据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中文译名具争议条目命名,此类民译名称应优先使用。
  • 同样是出自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中文译名具争议条目命名汉文名优先于非汉文,故在没有常用名情况下,有明确含义的“castelnau”以及带有地理方位指示的“lès”等采用意译。而“sous-Bois”这种因为其对应的中文名并不准确(具体含义应为“林下”),并且存在纯音译例证(“欧奈苏布瓦”、“克利希苏布瓦”等),故相关条目暂且保留争议,不移动,相关讨论也有待完善。
  • 我对所有参考资料均一视同仁,包括《大辞典》、《地图册》、《译音表》以及百度、谷歌地图、翻译软件乃至一切非商业性的网站,所以从这个角度,任何一个资料提供的信息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如果阁下一定要让我在这堆资料中选择一个优先级,那我选择谷歌地图而不是纸质工具书:论开放性,谷歌地图受众群体覆盖了所有华人,即使是在大陆被封锁,那么百度地图同样全盘复制了谷歌地图使用的名称;论认可度,浏览量远超其它工具书;论关联性,点击任何一个市镇,谷歌中文地图左下角都有维基百科链接(少量城市不行)。上述三点其它参考资料都做不到。当然,我说的只是“优先级”而不是“绝对级”,如果谷歌地图提供的名称不符合维基译名标准(如“AA昂BB”),或者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查不到(如“田园堡”)等情况,那么依旧没有意义,无法使用。

--Patriotard 2020年12月21日 (一) 09:57 (UTC)

@AirScott 槽点果然还是跟阁下之前一样一如既往的多,每条看了都想笑,虽然我对此都有理由,但再跟您逐条回复又将会是无限滚雪球,属实是折磨脑仁。所以按我最后所说的,一旦出现了最后涉及的情况,我不会予以回复,讨论到此为止。--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21日 (一) 10:27 (UTC)
@Bigbullfrog1996如果您还是强行跳过,扯别的,甩勒瑟问题,或是出现明显双标,那恕我不会回复您。,请问我强行跳过什么了?扯别的什么了?甩什么勒瑟问题了?哪里又明显双标了?--Patriotard 2020年12月21日 (一) 10:42 (UTC)
@AirScott 槽点太多,我仅举一条:“说道“Mont”音译作“蒙”而不是意译作“山”您就把“蒙德马桑”搬出来说它著名,结果谈到“ville”就成了“除了“沙勒维尔-梅济耶尔”等著名城市”其它都是“维勒”,这时候怎么就不类比强推了同上。若完全不考虑常用名而按照实际读音翻译,“维勒”是没有问题的?不是我说,您自己品品,双标到了这种程度您说恶心不恶心我不认可的您要争论,认可了您又嫌恶心,让我说什么好?”我说的是您因为“蒙德马桑”出名就说把所有的“Mont”都推成“蒙”,但说到“ville”,当时你怎么就不因为“沙勒维尔-梅济耶尔”出名而把“ville”全推成“维尔”了呢?反倒是说“除了“沙勒维尔-梅济耶尔”等出名的保留“维尔”外,其他都是“维勒””?抨击的是您的明显双标行为,这都读不懂?最可笑的是,这么爱“常用名”并且在讨论中多次提及“常用名”的阁下,为了给“维勒”辩解,竟然不惜说“若完全不考虑常用名而按照实际读音翻译,“维勒”是没有问题的”,完全不觉得尴尬的?就强行辩解?--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21日 (一) 11:06 (UTC)
@Bigbullfrog1996 炒陈饭好玩吗?请问现阶段“维勒”和“蒙”是争议内容吗?自己说“不扯别的”,结果把陈年老醋全倒出来了,您这个双标比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除了“沙勒维尔-梅济耶尔”等出名的保留“维尔”外,其他都是“维勒”是去年年初提到的,那时候根本就还没有“常用名”这个方面的争议,况且“维勒”之后就弃用了;而因为“蒙德马桑”出名就说把所有的“Mont”都推成“蒙”则是今年年中提到的,彼时已存在常用名方面的初步共识,如果“蒙德马桑”的常用名是“马桑山”,那么我也有理由认为“Mont=山”可以作为常用通名。--Patriotard 2020年12月21日 (一) 11:21 (UTC)
@AirScott 我是在说你处理事情时的双标做法,跟你两种做法是什么时候干的没有关系,跟你后来是否放弃其中一种没有关系,除非你说“去年的我和今年的我不是同一个人”,否则这还能怪得到我“炒冷饭”,那岂不是跨了两年做的不同的事情就不属于双标了?另外还睁着眼说瞎话?去年二月份就已对“圣于连”是否常用进行过讨论了,这就叫“去年年初提到的,那时候根本就还没有“常用名”这个方面的争议”?“圣于连”不涉及这个方面?你又辩解道““Mont”今年年中提到的”,行,那把您“Fontain”强推“枫丹”可总该是差不多去年同期的事儿了吧?除非您想解释说“2月跟4月不算同期”。--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21日 (一) 11:52 (UTC)
@Bigbullfrog1996“常用名”这个概念确实让我改了很多以前的编辑,包括“维勒”,这点没有问题,然而错了改正就是双标?坚持观点就是辩解?我看阁下年初还在一股脑的移动“XXXX-XXXX”,结果暑假一过就变成“不足八字”又全部改回来了?我要拿这个说事,阁下岂不是彻底放飞自我了?“维勒”是错了,不符合常用名标准,所以我改了,以后也不会再使用。但是“完全不考虑常用名而按照实际读音翻译,“维勒”是没有问题的”,请问这句话哪里错了,难道阁下在不考虑常用名的情况下要把/vil/翻译成别的?还是要打算按照拼写翻译成“维耶”?至于“圣于连”,官译未被民间认可,两年前就给阁下列明表格了,刚才又去搜索了一下,结果还是一模一样,甚至拿谷歌翻译“Saint-Julien”连“圣于连”的备选项都没有。再说“Fontaine”,情况同上,民译的“枫丹”比书译的“方丹”流传度更广,中国大陆的以“枫丹”命名的小区街道不要太多,这个不管是2月还是4月还是2年后的4月都是一样的。--Patriotard 2020年12月21日 (一) 12:31 (UTC)
@AirScott 我说你改正错误就是双标了?我说的是你在处理“Ville”、“Fontain”时进行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或者说两套辩解的说辞是双标,我有说你对错误进行改正这一行为是双标了?什么理解能力?““Mont”则是今年年中提到的”在我“槽点太多,我仅举一条:……”这一段之前你有没有提到?这是对此段之前某个观点的坚持吗?不正是对我“槽点太多,我仅举一条:……”这一段的解释吗(你要觉得“辩解”不好听,那我换个词)?还有,对于连词符我一直坚持的是八字相关,从来没变过想法,只不过之前看错了理解成了“包括八字”,后来才发现是“超过八字”,所以才进行更正的,而我个人对“八字”的意见从来没变过。最重要的是,这跟你对“Ville”、“Fontain”的双重做法性质是一样的吗?还在强行举例?我有做过跟你一样“说某地名知名所以这个地名的部件要强推;另一地名知名但它的部件只用于此地名”这样的事情吗?“完全不考虑常用名而按照实际读音翻译,“维勒”是没有问题的”,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问题就在非要说“完全不考虑常用名”,如果我是像您一样的“枫丹”的所谓“常用名支持者”,那我肯定是会回避“完全不考虑常用名”这样敏感的字眼而不说,当然您自己觉得不尴尬那无所谓。接着你又开始扯“枫丹”常用云云,当然我也有一堆支持我自己想法的证据,只不过咱俩互相不认可罢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扯““枫丹”常用”跟上述讨论的你的双标行为有什么关系?说“枫丹”常用的时候你当时怎么不也说“维尔”常用呢?这跟谁常不常用没关系,我一直说的是这是个行为问题行为行为行为,结果您后面疯狂对“常用”做起文章来了,跑题也不带这么跑的吧?再加上您前面强行类比、强行举例,以及睁着眼说瞎话说“去年年初没有“常用名”方面的争议”,所以说您“扯别的”、“勒瑟回答”完全没有冤枉您吧?那么接下来的任何讨论都将会是可预料的毫无意义的杀脑仁、滚雪球,所以到此为止,恕我不再回复。--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21日 (一) 13:55 (UTC)
@Bigbullfrog1996 阁下一直坚持的是八字相关,从来没变过想法,那么本人也可以说一直坚持的是常用名相关,从来没变过想法,只不过本人早期活跃于维基百科的时候还没有使用常用名这个具体概念,只是单纯地认为“枫丹”一名很常见,就直接用了;而“维尔”却没有,故而直接采用实际发音译为“维勒”,并且在2016年至2019年1月之间也没有其他编者进行讨论,所以我说我在去年年初以前“没有“常用名”方面的争议”。直到2019年2月经过与阁下多次讨论后,常用名这个概念才逐渐清晰明确,而“维尔”作为常用名也被我接受,并且此后得以统一。所以,对于“维尔”而言,现阶段早已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本人也从来没有将“维勒”认作“常用名”,所以这个就是阁下所谓的“双标”?现在无非是在Fontaine问题上阁下坚持认为“方丹”是常用名而我认为是“枫丹”罢了:“枫丹”流传度极广,这一点不必赘述;“维尔”逊之但也有多个实例佐证,并且在《导则》里面有所提及;请问“方丹”的常用和接受程度和上述两者有可比性吗?所以在这一点上强行类比的是您吧。阁下说这是个行为问题,又嫌我扯“常用名”,请问我坚持使用常用名这个行为有什么问题吗?反之,阁下既然又不想扯“常用名”这个概念,怎么又对“完全不考虑常用名”敏感了?这是“常用名音译恐惧症”吗?我要是说“若不考虑常用名,“Paris”应该翻译成“帕里””,请问这段也会让您敏感吗?“Mont”可是您先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我无非假设了一个“马桑山”可能带来的“山”作为通名的争议,要论行为问题,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把“Mont-XX”移到“XX山”,不知道阁下怎么就对这一点高潮了?最后,讨论是维基百科编者的基本能力,阁下若选择逃避也没有关系,欢迎前去百度百科,那里更适合一意孤行的编者。至于维基,之后本人会进一步发起讨论来完善Wikipedia:命名常规/法国地名翻译,并按照最新的共识进行修改,使得中文维基的法国地理相关条目更加贴近华语读者。--Patriotard 2020年12月21日 (一) 14:54 (UTC)
@AirScott 如果您非要拿百度百科这勒瑟玩意儿恶心我当激将法那我奉陪。首先,百度百科是您自己的百科启蒙地以及您曾经的“乐土”,不是我的,而且那也将是我永远不会去的地方,3Q。至于“ville”、“Fontain”的两种操作,如果您用这套说辞来进行解释的话,那也算解释得通,我以后也不再称其为“双标”,就如同您以后不再扣我“唯《大辞典》论”的帽子。而我此前称其为“双标”,完全是因为这两种行为确确实实是曾经出现过的对同一类事情恰恰截然相反的操作,让谁评理儿谁不都得说这是双标?当然,还是同上所说,按您的解释,以后我不再称其为“双标”了。至于“常用名”与其“强行类比”,其实我们长久以来对“常用名”的理解不一样。您的想法是,若某地名传统译名里的某一部件(也有整体的,如岛屿Saint-Martin)出名了,就将其视为“常用名”并强推到所有含该部件的地名里。而我的想法是,若某地名传统译名出名了,则某一部件对应部分只用于它本身,而其他含该部件的地名译名则参考广大书籍资料;但若某另一个含有该部件的地名的通行译名里也含有前者传统译名里的部分,那么我完全接受,并将该通行译名整体视作“常用名”,如“克莱枫丹”,不会因该译名含了原属另一个传统译名的部分而排斥之;至于整体传统译名知名者,我同样是参考广大书籍资料,确定其“分译”与“均译”的情况,比如圣赫勒拿岛非常知名,我也只将其视作仅适用于该岛的“常用名”,其他的Saint Helena该是“圣海伦娜”就是“圣海伦娜”,绝不强推,而Chaumont则均为“肖蒙”;而如果某地名可以一拆二,其中一部分完全是某拥有传统译名的地名,则此传统译名应代入该地名译名,如“蓬图瓦兹”、“布什曼恩”,但若是反过来,或是拆开后某部分并非完全是某地名,则不应代入,如“塞夫尔河/德塞夫勒省”、“维勒帕里西”。而我把“广大参考广大书籍里常用”也归到了“常用名”的概念里并让其占了很大比重,但您的想法里只有“人常用”,所以我认为对“ville”、“Fontain”的两种操作属于同类型事件,而您认为则是“强行类比”,这还是理解不同。最重要的是,“枫丹”在很少实际应用于其它市镇地名的情况下您都认为这是“常用名”了,那有这么多知名的“维尔”市镇地名您不可能观察不到,所以是个人都会觉得您将“枫丹”、“维尔”均视作“常用名”吧?因此才将两操作归为同类并认为您“双标”,这总不能怪到我头上吧?此外,“方丹”在市镇名中是有相当规模的使用情况(非机翻网页文章)和接受度(不接受的话早都被私自改成“枫丹”了,除非您想说编者们都不知道Fontaine是“枫丹”,那岂不成了“枫丹”不知名?)的,再结合指其它市镇名时其在广大书籍资料里属于绝对常用,故用于市镇名时,“方丹”完全是我概念中“常用名”;而“枫丹”则因为其在现实中并不常用于其它市镇名,且指其它市镇名时缺乏“广大参考书籍里常用”这一条件,故其反倒并非我概念中“常用名”。至于您的想法是反过来的,该是那句话,理解和标准不一样。我从头到尾都在讲“这是个行为问题”指的是“对“ville”、“Fontain”两种操作”这个行为,所以才着重强调与是不是“常用名”无关,我怕的就是您跑题,结果到底还是跑了题?不过还是同上所说,按您的解释,以后我不再称其为“双标”了。还有,我一再说我觉得“完全不考虑常用名”之言不太合适是我站在您的角度上对您的建议,毕竟一个“常用名支持者”就为了给“维勒”辩解而反手就说“完全不考虑常用名”是不是太违和了?就好像一个猫奴说“假如我把猫炖了”。这也能带入到我本人身上?还觉得是我本人对“完全不考虑常用名”敏感、“常用名音译恐惧症”?企业级理解能力?当然,这也可能是我多虑了,况且我上面也说了,如果您觉得无所谓那就无所谓。““Mont”可是您先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是,但是我下面强调的“行为问题”是指您对“ville”、“Fontain”的两种操作,这应该是我说的第N遍吧?而且我有说您干过““Mont-XX”移到“XX山””这样的事儿?还特意强调自己自始至终都没有把“Mont-XX”移到“XX山”并说我高潮?我不知道您的G点在哪里。说我选择逃避我更是笑了,我跟其他维基人一向都是热情积极地沟通交流,我有逃避吗?怎么唯独见您就消极起来了?就您长此以往的神言神回复给人整蒙圈了,难不成还是别人的错了?要是十个您合体给您自己一波输出,保准您能当场自闭。当然如果您说您抗压能力MAX绝对不会自闭,那我只能👍。所以我才说,接下来的任何讨论都将会是可预料的毫无意义的滚雪球,若是毫无意义的滚雪球那我自然没有讨论下去的必要,就像我也不相信您能在生活中跟所有人聊下天去,哪有自身存在问题却理直气壮地给别人添麻烦还怪别人“逃避”的道理?
若要避免滚雪球,使讨论摒除问题有意义,那就要解决问题。我是个粗人,再加上前两天情绪激动,所以很多话说起来非常糙,那我把之前的糙话平和地解释一下。首先,“勒瑟言论”指的是您随口甩出的查证起来并不困难且极易反驳的谬言,就为了给您作解释,枉费了别人的时间和篇幅,徒给别人添麻烦。典型的例子就是您之前说Germanisation里的German=日耳曼,还扣我“日耳曼=德意志”的帽子,但凡您要是通读了Germanisation条目并想着去延伸阅读一下Antigermanisme条目,您还能说出这种话吗?我要是给您也随便甩这种话,那您也得上头,暗斥之“勒瑟言论”,然后还得咬着牙费时间和篇幅给我解释。如果说有些东西实在是超出您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了(不过我觉得做上述内容应该超不出您的法语能力和知识水平吧?),但有些东西可是完全可以豪无难度随手查证的吧?比如去年在法国译名问题详细讨论中,您说我翻译le-Petit、le-Grand、le-Vieux、le-Neuf时纯音译作“勒珀蒂”、“勒格朗”、“勒维厄”、“勒讷夫”,可但凡您要是随手翻一下这些条目的历史记录您就应该知道这些都是当年Tianyamm2干的吧?还能说成是我的翻译?而且但凡您当时看一下我的贡献就应该知道我把它们反而都改成意译了,这同样不难吧?(something interesting,反倒是您做过这事儿)另外就是去年讨论命名常规时,在我最后那次回复里反驳您说“Langeais竟然还给“标准翻译”成了“朗日艾”, 劳烦阁下去看看译音表里的“ge(a, o前)”列,请问阁下在生活中说Je mangeai时也会把“mangeai”读成“芒日艾”吗?”,结果您回复了一句“译音表不等于导则”,我直接气笑了,所以之后再没回复。记得去年年初我第一次找您时,您说您有看过《导则》,可您看过《导则》的话还能不知道译音表是白纸黑字印在《导则》里的?为了研究法语地名翻译,《导则》您当时手头里应该还是有的吧,况且去年我好像还给您传过一份,这不是随手翻一下(第8页,一共就才13页)就能查到的事儿?再退一万步讲,即便您手头真的没有《导则》,去看一眼维基上的法语译音表条目,下面不都清清楚楚写着“资料来源: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 法语(GB/T 17693.2-1999)”?所以您这一句“译音表不等于导则”我直接无语了,这话您也能说得出来?就这?同时我也明白了当初您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魔改译音表了。而“说话之前过过脑子”也绝非直球辱骂,而是指话说出来之前多思考思考,若发现有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则完全可以不说、不做,或是可以提前加一些条件和解释,总比说出来之后再打一大堆补丁显得跟强行解释疯狂找理由似的要好。比如之前您说“人口超过2000的市镇使用汉语地图及工具书提供的名称”,若您在说之前想一想查一查,就能轻易发现对您不利的“鲁瓦西-昂弗朗斯”、“梯也尔”、“伊尔基希-格拉芬斯塔登”及一些人口破了2000的“卡斯泰尔诺”,那么您把这句话补充补充,说“人口超过2000的市镇使用汉语地图、工具书及非机翻网页资料等提供的名称,而部分译得实在奇怪者、有语源、连词符、音意译问题者另说”,尽管这句话补充完有点“解释权都在我手里”那味儿,但总好过事后发现不对劲儿了再各种强行补充解释。还有就是您之前为了反驳我用《大词典》的译法而搬出了《法国地图册》,可但凡您随便翻翻就能轻易发现对您不利的“圣于连”、“圣马丹”(当时对您不利的点也可能是别的),这时候您完全就可以不提它、不用它了,我丝毫不会怪您,毕竟人在讨论的时候没有义务非得说出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有不利的话完全可以不提。可您搬出《法国地图册》之后反被打了脸,无话可说,最后只得气急败坏甩了句“有意见去客栈”,这就未免有些太那啥了吧(您要说有意见去客栈是维基的基本做法,是,没错,但这里的这句“有意见去客栈”是不是多少有点最后撂话那味儿?或者换句话说,学生打架最后的那句“放学见”?)。再者就是不断甩话,一句被驳得无法回复就接着甩下一句,其中不乏一些“勒瑟言论”,无限花费别人的时间和篇幅给您解释,最典型的就是之前讨论“伊尔基什-格拉芬什塔登”。上次带情绪的时候,我说让您不跳过地逐条回复,做不到就别回复,但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也不严求您就真的一条条数着回复,可您是一旦发现驳得没法回答了就马上忽视之,然后再不紧不慢地甩两句别的话,接着就是我继续花大量时间篇幅作解答,您自己什么事儿都没有,反正解答完了再接着扯别的就行了,于是周而复始地滚雪球。一路下来,“当时没有德语”、“不排除faut orthographe”、“Germanisation里的German=日耳曼”、“德语=现代德语”……,强举“阁下是否会断定“Qingdao”一名来源于德语的“Tsingtau”?”、不贴合阿尔萨斯的实际情况的“赤峰”等例…… 您自己品一品,您自己觉得合适吗?这还能怪我消极吗?说真的,哪怕您说一句“好吧,原来是这样”,然后即便您顺便再说点别的,我都不会有这么大意见。最后就是“双标”了,您因为“贝尔方丹 (洛林省)”的那个括号有误而按您自己的译法改成了“贝勒枫丹 (孚日省)”,可我在改那些机翻“圣瑞利安”的时候您却全都给我撤回了,还理直气壮地说“不好意思,改之前是“瑞利安””,搁谁头上不都得气炸了?当然,您表示这是因为自己没注意并承认错误,我对此也表示谅解。而我之前移了Saint-Julien-Beychevelle,您移了回来,说“争议名称解决前不进行移动”,可您自己却在8月份一股脑移了一堆,且当我把Castelnau-d'Estrétefonds移回来的时候(我去年6月就移到“卡斯泰尔诺-代斯特雷特丰”了,在此之前是您的误译“卡斯泰勒诺代斯泰特丰”),您反倒移了回去。您若是解释说您的移动是按“常规”办事儿,可这个“常规”就连您自己都破了,只许您放火不许我点灯?最重要的是,您之前移回Saint-Julien-Beychevelle的理由是“争议名称解决前不进行移动”,可这个“Castelnau”您真的觉得这是已解决的争议了?您这一圈解释能逻辑自洽吗?这让谁看不都觉得是严重双标,不都得气炸到极致?根据假定善意,我假定上述所有提到的问题均是由于您的疏忽无意造成的,希望您在今后的沟通交流中能够注意并避免这些问题,毕竟这些问题有碍于讨论交流,无益于维基建设,也影响了他人的情绪。如果阁下能避免这些问题,那我完全乐意积极热情地与阁下讨论交流。当然,如果我也曾出现过这些问题而没有注意,那么同样敬请阁下一一指出。虽然阁下困扰于上述问题,但阁下对法国地理类条目的巨大贡献是无可否认的,这一点是我与广大其他维基人有目共睹的。而至于译法上的分歧,你要说影响大吧,它能大得过Tianyamm2留下来的烂摊子?甚至可能连Santiagoagentino都比不过。译法上的分歧可能还是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过这段时间内我们可以统一一下做法,原则上绝不能让8月份及前两天的事情重演,还是按之前说的,若某译名有译字错误或是严重译法错误(如接地名的sur-xxx误译作“xxx河畔”,en-Val译作“瓦尔地区”),那该地名可按自己的译法移动更正,若只是译法分歧则一律不予移动(无论“Martin”、“Julian”还是“des”、“村”、连词符均不是移动的理由)。至于您8月份移的那批以及Castelnau-d'Estrétefonds,我理应同您移回Saint-Julien-Beychevelle一样移回原名,不过前两天是我冲动在先,算我的不是,因此我就暂且置之不动了。至于对命名常规的讨论完善,那当然是坠吼的,只不过我觉得可能还是会和上次一样不了了之。--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24日 (四) 23:01 (UTC)

本人提到百度百科是因为我相对比较熟悉,类似的百科还有搜狗、互动、360等等,在百度百科只要不涉及敏感话题或者明显的商业语调,独自建立一个系列的词条是相当容易的,基于阁下前文提到的“不再回复”,前往百度百科建立一系列的“方丹”及“于连”词条是完全可行的。而本人从百度百科转移至此更多是个人原因,而不是因为《大辞典》或者“常用名”之类的争论。言归正传,就阁下提到的几点,我在下面列举:

  • Fontaine/Ville:除了主要城市外,本人对于法国的大部分地名都是先知晓其法语原名,然后才慢慢知道了其对应的中文,如“布里夫拉盖亚尔德”、“蒙德马桑”等。但是,“枫丹”以及“枫丹白露”在本人尚未学法语以前就有耳闻,这两个名字在华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即使是单独的“枫丹”,也早已延伸至法国市镇以外的范围,如国内的街道小区等,所以这个名字我从一开始就在中文维基中有所使用。类似的情况还有“美丽城”。至于“维尔”,这个名字明显就逊色地多了,单独的“维尔”在国内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力,而法国以“维尔”命名的城市虽然数量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几百人的小城镇,没有省会,超过一万人口的都屈指可数,加之“维尔”的汉字读音确实与/vil/有比较明显的出入,所以本人在初期首选纯音译的“维勒”作为命名。至于“方丹”,这个就属于典型的没有使用度的“常用名”了,甚至不如纯音译的“丰泰讷”或者“丰坦”。
  • Des/sheim:本人在维基百科:命名常规/法国地名翻译主张一视同仁的使用正确的音译(des=代;sheim=赛姆)。而在“赛姆”在《大辞典》和《地图册》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下,阁下始终认为sheim是“德语源”所以要按照正确的德语拼写进行音译,可以无视一切工具书;而des是“法语源”却不需要按照正确的法语拼写,反而要被看作“习惯”进行遵守,阁下这种做法在我看来也属于一种“双标”;况且,阁下认为sheim被译为“塞姆”是因为硬扣法语译音表,但事实上,《大辞典》提供的阿尔萨斯地区的名称翻译并不能完全佐证这一点,就以Illkirch-Graffenstaden为例,《大辞典》提供的名称是“伊尔基希-格拉芬斯塔登”,“芬”和“登”都不是译音表用字,“希”也不对应“ch”,若硬扣译音表,则应该是“伊尔基尔什-格拉方斯塔当”。综上,在维基百科:命名常规/法国地名翻译当中的一系列争议中,这一点是我最无法接受的。
  • Castelnau:本人在年初曾在北京西单书店的某地图册中发现“Castelsarrasin”被译为“塞拉新堡”(本人理解为“塞拉新-堡”而不是“塞拉-新堡”,即Sarrasin=“塞拉新”),虽然这个名字很离谱,但是还是引发我的思考。记得在去年底的讨论中,阁下问我“而且咱之前讨论过了,非法语的一概不意译(如德语源地名的Ober-、Nieder-、Neu-),在这里您怎么又支持意译了?”时,本人曾回复“先前是有讨论过“非法语的一概不意译”,但是后来想想“Castelnau”和“Châteauneuf”同源,并且都是地理通名,整体采用意译也未尝不可。”。时至今日,我认为这一点还是可行的,即非法语源的通名,如果能够与某个已知法语通名互换,那么应该采用意译。至于Obernai,如果Ober与法语的Haut同源,那么理论上使用“上奈”也是可行的,但是实际上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根据谷歌翻译,德语“Ober”对应法语“Plus Haut”,而法语“Haut”对应德语“Hoch”),加之“奥贝奈”一名已在多篇文章中出现[1][2],故“奥贝奈”一名应优先使用。
  • Martin/Julien:圣马丁是法国本土重要历史人物,圣朱利安则是法国的重要葡萄酒产区,故统一译名标准应该优先考虑,除非某个“圣马丹”有着足够的影响力。相关解释和讨论已经有很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同理,“德塞夫勒省”/“南特塞夫尔河”/“塞夫尔博物馆”等在同源的情况下也应当统一翻译。
  • Illkirch-Graffenstaden:这个名字最初的形式分别在8世纪和13世纪就已经出现,比德语以及Hochdeutsch的出现早了数个世纪,所以我依然无法理解和接受其“来源于德语”。阁下以“我对德语以及德语地名的熟悉,我清楚地知道这俩完全就是德语名。”为说辞,一方面觉得我拿1801年的官方Cassini“对深入了解该地名来源没有帮助”,一方面自己却找了1836年讲植物的书籍,最后还拿二战时期纳粹的做法作为佐证,换位思考,这种做法能让您心服口服吗?fr:Antigermanisme不等于fr:Anti-allemand (Allemagne),正如同“反华”不等于“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您可以介绍“Illkirch-Graffenstaden”与现代德语之间的关系,就像我说““北京”一名在现代汉语中意为“北方的首都””一样,但如果就此得出““北京”一名来源于现代汉语”,我想阁下也不会接受吧。事实上,本人写过的若干法国市镇好像也从没有单纯用过“来源于法语”这种说法(不排除早期有,欢迎指出修改),普遍都是归根朔源至拉丁语、高卢语、古法语或者某些传统方言。最后,相关讨论与此处的译名翻译无直接关联,故建议在Talk:伊尔基什-格拉芬什塔登中或另起章节讨论。
  • 《导则》不等于《译音表》”,因为纯粹按照《译音表》而不看《导则》的正文,肯定不会出现“维尔”“新堡”一类的名称。当然,这个属于本人的表述不完整,敬请谅解。
  • 没有Tianyamm2的话现在法国市镇的中文条目数量会减少一大堆,而即使是其它编者手动创建那么命名也不见得会有多么的统一。

再补充一些:

  • 本人一直以若要音译,那就尽量接近原名发音;若要意译,那就尽量接近原名含义作为原则,时至今日亦是如此,这点一方面是个人习惯,另一方面也符合Wikipedia:命名常规#命名原则以及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中文译名具争议条目命名的基本要求。只不过一些法语单词对应的中文名称并不准确或容易产生歧义,如小教堂/小城堡等;或者在汉语中已形成事实习惯,如提/蒂、维尔等,这些情况现已基本解决,可以被广义地理解为“常用名”,另当别论。le-Grand、le-Vieux、le-Neuf之类的确实错怪了阁下,是我的不是。
    • 关于音译,因为存在《译音表》,所以相关争议已基本解决。
    • 关于意译,“-la-Montagne”、“-sous-”之类的地理事物或方位我还是偏向于意译的。“拉蒙塔涅”和国内某些地铁站的“Guojijichang”差不多一个性质,阁下可以去参考下国内全拼音的地铁系统(如西安、天津)和使用英语翻译的地铁(如青岛、成都),看看谁受到的差评更多。
  • 之前的讨论中,本人提到““汉语地图及工具书”泛指所有可考证的中文来源,包括各类文章、地图、非机翻的网页等,而不单指《大辞典》”,这一条可以再补充一下:单纯的商业性网站或机翻、镜像网站可以被排除。除此之外,我接受一切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汉语名称,如在Talk:卡诺莱站的讨论中,对方给出了数条中文网页的评论,在“卡诺莱”与“Carnolès”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我依然接受。不过这一点可以再完善一下,比如相关网页需要达到一定数量,或者不能够仅为同一人使用。
  • 同样在之前的讨论中,本人有提到“2000人以上的市镇”使用汉语地图及工具书名称,这个定义是法国地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相比“华人热门”之类的模糊概念,我认为其有比较明显的判断标准。当然,2000这个数字在中文维基中强行应用确实比较牵强,可以考虑其它的标准,如fr:Pôle_de_signalisation_routière_en_France#Niveau_nominal,相关内容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 各种争议及讨论可以搁置,但不应该无限期推迟。像{{暂定名称}}这种模板一挂就是大半年,这个明显是有违维基初衷的。我在八月份批量移动“德”→“代”,以及Castelnau之类的修改,也是有这一方面的考虑。当然,这个做法是欠妥的,在新的讨论共识出现以前,本人不会再移动。不过再移动就没必要了,一方面劳神,一方面按照Wikipedia:命名常规#先到先得(时间优先)Wikipedia:命名常规#命名争议的处理,那还得移到讨论前的机翻名称,得不偿失。
  • 以上诸点可能存在不妥之处或与本人早期说法不一致的地方,欢迎指出,本人接受批评。

最后,我一直觉得我们花了大半年讨论一堆法国人不认识中国人也不怎么用的译名实在是没什么意义。如果中文维基允许使用法语原名作为法国市镇条目名称,那我百分百支持。 --Patriotard 2020年12月25日 (五) 19:58 (UTC)

@AirScott 感谢阁下的回复,讨论最终回到了正轨。我通读了阁下所言,其实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围绕着旧有争议,这些还是得需要在以后解决的;不过其中也有一些阁下谈到的东西可以说是something new,对此我可以进行考虑,望争议可以在今后得以皆大欢喜地解决。--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25日 (五) 21:09 (UTC)
第二条的说法相较其他而言问题有较大问题,故仅就此条进行补充说明。首先,我绝不是“始终认为sheim是“德语源”所以要按照正确的德语拼写进行音译”,我一直跟阁下讲的是按照实际发音寻找合适译字进行译写,这里的“sheim”里“ei”的发音既不是/e/也不是/ɛ/,而是/aj/(也有的资料里写的是/ai/,我个人也习惯用/ai/,反正/aj/、/ai/差不多),能对应/aj/的只有译音表的“艾”行(因此准确地说,我的想法不是“赛姆”,而是“艾”行)。而(直接)德语源的“eu”,其在当前法语地名里的发音为/œj/,我也是按照其实际发音进行译写,如“勒伊滕堡”、“讷约伊瑟勒”,我要是“按照正确的德语拼写进行音译”的话早就译成“罗伊滕堡”、“诺伊奥伊瑟勒/诺伊霍伊瑟尔”了。要是哪天(南)加泰罗尼亚独立了,新华社译名室制定出了加泰罗尼亚语译音表,您总不能说我把Prats-de-Mollo-la-Preste译成“普拉茨德莫约-拉普雷斯特”是“按照正确的加泰罗尼亚语拼写进行音译”吧?最重要的是,/ai/(/aj/)行对应用字在各语译音表里都是一致的,您可以去看一下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译音表,因此用“艾”行绝不是“唯德”。而我对阿尔萨斯与摩泽尔地名译名无视工具书,是因为工具书里阿尔萨斯与摩泽尔地名译名这个体系是混乱的。首先,在阿尔萨斯与摩泽尔地名上,译名工具书的翻译精神是想往实际与正确发音上译的,也确实有一部分译对了,比如“比奇”、“米齐格”、“奥克费尔登”、“贝尔盖姆”;而有一些译名你能看得出来它是想往正确的翻译上努力,可惜没完全做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llkirch-Graffenstaden给译成了“伊尔基希-格拉芬斯塔登”(要按2000人标准,您得用这个“伊尔基希-格拉芬斯塔登”,而“伊尔基什-格拉芬什塔登”则纯是我自拟的,找不到任何其他来源,可事实上您接受并默认了这个译名);还有一些就是完全离谱的了,比如Drulingen给译成了“德吕兰让”;甚至还有放弃治疗的,比如Bantzenheim纯按德语译成了“班岑海姆”…… 所以说,工具书里阿尔萨斯与摩泽尔地名译名这个体系是极其混乱的,没有参考性,因此我才无视工具书的。工具书里同样混乱的体系还有“en”加地区时的译法,在工具书里“昂”与“地区”完全混用找不到规律,比如Clermont-en-Argonne译作“阿戈讷地区克莱蒙”,但Beaumont-en-Argonne却译作“博蒙昂纳尔戈讷”,这俩都不是知名的有传统译名的地方,为什么Clermont-en-Argonne、Beaumont-en-Argonne就非得译作“阿戈讷地区克莱蒙”、“博蒙昂纳尔戈讷”而不是“克莱蒙昂纳尔戈讷”、“阿戈讷地区博蒙”?因此我现在对于“en”加地区也不看工具书了(以前我“唯《大词典》论”过,“en”加地区就算很混乱我也按《大词典》改,这个我承认不狡辩),除了“昂贝略昂比热”这种极为知名的以外(我以前还分析过,这个译名可能还是维基人创造的),我一般统统意译,并且我今年还创建了大量région naturelle条目以供意译内链,您总不能说我现在翻译“en”加地区时无视工具书也是双标吧?混乱的体系我都一视同仁地无视工具书,这总不能说成是双标吧?但像des、Fontaine、Saint-Martin、Saint-Julien等在工具书里的译名体系则是非常统一的,因此我才参考的工具书,若是“德-代”、“方丹-枫丹”、“圣马丹-圣马丁”、“圣于连-圣朱利安”在工具书里五五开混用,甚至哪怕是九一开,我都完全支持阁下统一为“代”、“枫丹”、“圣马丁”、“圣朱利安”的做法。--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25日 (五) 23:20 (UTC)
@Bigbullfrog1996阁下对于“sheim”的回复理由充分,本人表示接受,同时也对阁下统一“XX地区”的做法表示感谢,现在就着重讨论下“des”。其实sheim和des有一个不同,就是前者更多是/aj/这个音节的问题:如果sheim本身作为一个单独的通名,那么“XX-Sheim”大概率会整篇翻译为“XX塞姆”(事实上法国境内的带有s的sheim也是很整齐的),但由于不同辅音字母+heim的出现,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翻译结果(内姆、奈姆、盖姆...);而des作为一个整体变不出什么别的花样来,即使将其对应的元音音节/e/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那么它可组成的字(莱、塞、迈...)也是屈指可数的,远不如阿尔萨斯地区的地名那么丰富,故整篇使用相同的用字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即便如此,工具书提供的译名亦有出现明显错误的时候,如La Chapelle-en-Valgaumar被译为了拉沙佩勒-昂瓦尔戈。再谈谈一堆“德”当中出现的“圣莫代福塞”,这个地方人多不假,但是会形成一个单独的常用名还是让我感到很惊讶的,它不是省会/副省会/社区驻地,没有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典故或者人物,对于华人而言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美丽城/犹太城都有华人社区,“国玺”公园常被作为郊游地,包括那个“桥连城”也有个华人聚集的佛教建筑;相比之下,法国中部的“Saint-Germain-des-Fossés”倒是因为重要的铁路枢纽而闻名法国)。由此,这里的“代”出自何处尚不得而知。不过,“圣莫代福塞”倒是会牵扯出另一个问题:“r”的省略与否。此处的“Maur”被工具书全部译为了“莫尔”,容易与“Maure”混淆;而在实际操作中,阁下也常以“省略多余的“尔””为由移动一些条目,即使其名称中本来仅含有一个“尔”,如Luzarches,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此处不再多讲。关于“方丹-枫丹”、“圣马丹-圣马丁”和“圣于连-圣朱利安”,阁下是在工具书的译名体系内部进行比较,而我认为工具书提供的译名属于可查证译名的一部分,需要将所有可查证译名进行整体衡量,由此产生了工具书与实际常用名之间的冲突,按照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中文译名具争议条目命名的第3条,应当优先使用后者。这个已经有过足够多的讨论了,不过还是可以把“克莱枫丹”作为一个典型例子来聊聊:该地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知名度,至今也只是个不足千人的普通市镇,让它出名的无非是在那里的法国足球青训营罢了,后者成立于1988年,彼时《大辞典》《地图册》一类的工具书已经出版,也没有维基或者自媒体的“干扰”,但是“克莱枫丹”一名还是被广泛使用,即使它和“枫丹白露”一点关系都没有,由此,我认为“枫丹”一名的认可度和使用度是远超过“方丹”的。同理,如果含有Martin和Julien的地名因某个事件或人物而关注度大增,那么“马丁”“朱利安”一类的名称也是大概率会出现并被流传的。--Patriotard 2020年12月26日 (六) 10:35 (UTC)

司徒加特城鐵[编辑]

司徒加特城鐵條目長度僅2,591位元組,有大幅擴充餘地。本人不懂德語,因此希望閣下能幫忙翻譯。Cysj1024留言) 2020年12月27日 (日) 06:19 (UTC)

@Cysj1024 感谢阁下前来咨询,不过铁路类条目并非本人长项,阁下可以请求慕尼黑啤酒大佬帮忙扩充。--Bigbullfrog1996留言) 2020年12月27日 (日) 11:52 (UTC)